| [這篇文章最後由花癡在 2004/01/23 11:59am 第 1 次編輯]
之前海王大大私下問及....那我也參一腳之前私下回答大大的.......僅供參考 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認知,一般天然雜交率在4%以下,無自交不親和與自交弱勢現象,為自花授粉,也可看花的構造辨別,很多農藝作物屬之.如番茄,豌豆,小麥.亦可人工授粉.提高雜交率來育種.
基因岐異性在於不同族群於成長環境隔離的結果.環境會造成些微差異及變異性.但是同一產區基因的歧異性還是會繼續維持下去,只是它表現出來的是同質體,.例如有Aa,Bb,Cc,三種基因,數代自交呈現出AA,aa,BB,bb,CC,cc基因的歧異性並不會減少.除非不適應環境而被淘汰.(異交作物則呈現AB,AA,Aa,AB,BB.bc.........異質接合,接合性不同而已).
對於自交系;同一群族無外在群族介入下,雖偶會雜交,但是經過數代自交,其基因亦會趨於同質 以上觀念是針對某一性狀而言然,而高等生物的基因是很複雜的,其親本的基因不一定會相同,而在於控制某些性狀的基因是同質,就是在控制某一性狀之同源染色體具有相同之遺傳單位,例如(同源染色體之同質體結合aa,AA,同源染色體之異質體結合:Aa.....).
自交系在育種上的觀念..... 1.其遺傳成分單純,大部份為同質狀態.在自交作物上的選種,就從選拔之個體後裔繼續選拔則無意義,僅第一次有效. 2.因為不同基因型之個體繼續自交下選種,只是同質接合體會增加,異質接合體減少,基因頻率並未改變. 3.通常自交作物育種,只挑出所需之特性(因為為純質),若親本之選取,通常選擇後代之行為,而不是親本本身之外觀.
.............. 請補正指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