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資訊
作 者 資 料
作 者 網 站
我 要 收 藏
打 包 下 載
發 表 主 題
轉 寄 此 文
 >> 塔內植物園[ 鳥類 ][灌水]聊天時間---淺談貓頭鷹

[灌水]聊天時間---淺談貓頭鷹

(這篇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5931 次) 時間:2003/12/06 02:37pm 來源:silenos


這一篇是我十年前還在當研究助理時寫的,前幾天找資料時翻到,
所以貼出來跟大家分享

淺談貓頭鷹
-------------------
                                                                               
貓頭鷹是自然界"適者生存"的最佳典範 ,其對環境所演化出極其精巧的生理結構堪稱為鳥禽中的極致。
                                                                               
全世界的貓頭鷹約有一百四十六種,台灣地區有兩科共 12種,除南極大陸外、貓頭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它們的體型也因環境的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 Elf Owl 約只有麻雀大小,而北美的Eagle Owl體型卻與大冠鷲相當。 除了生活在雪地的Snow Owl外, 其餘的貓頭鷹體色皆為近似樹幹的棕褐色,並且胸前大多雜有斑紋。
                                                                               
貓頭鷹的視覺與聽覺在自然界物競天擇下呈高度的發展,其靈敏度遠非一般動物所能及。在極其微弱的光源下,貓頭鷹仍可輕易地辨視出週圍環境的變動 , 其接收光線的能力約是人類的百倍左右。 另外、貓頭鷹的視覺在任何光度下都維持者相同的敏銳度, 只是白天強烈的光源 對其瞳孔而言是頗沉重的負荷,故大多數的貓頭鷹選擇於夜晚出沒。世界上約只有三十五種的貓頭鷹會於白天覓食,臺灣較常被觀察過於白天(不含清晨與黃昏) 活動的貓頭鷹有短耳鴞、褐鷹鴞、黃魚鴞、草鴞及鵂鶹,但除了短耳鴞外、其餘幾種仍以夜晚為主要活動時間。
                                                                               
貓頭鷹的視覺方式與人相同,屬於雙目視覺--即兩眼從略異的角度觀看同一景。 這種方式有助於深度的掌握, 卻不利於視角的擴展,於是貓頭鷹演化出極柔軟的頸椎,使其頭部能左右各旋轉約270度,以便在森林中仔細地搜尋獵物, 以前傳說貓頭鷹的頸部能做360度的迴轉是錯誤的!
                                                                               
除了擁有銳利的視覺外,貓頭鷹的聽覺亦敏銳異常,在其圓盤狀顏面周圍有一凹溝,其作用在傳輸高頻率的音波。而覆蓋在凹溝旁的層層短硬羽毛,則能反射與加大音量。位在耳孔前緣的耳蓋(形狀類似人的耳殼)可前後移動,以便Locate出音源所在。貓頭鷹的內耳隱藏在其面殼下,體積極大, 有些種類的貓頭鷹其內耳甚至可從頭頂延伸至下頷。另外,貓頭鷹內耳呈不對稱地分部於臉盤兩側,右耳向上開啟, 左耳則指向下方,藉比較兩耳接收音量的大小及時間差來精準地定位出音源位置。
                                                                               
一般肉食性猛禽的羽翼通常又硬又粗,飛行時常會發出相當大的音量,在夜間這樣的音量會驚嚇走獵物--特別是囓齒目動物,所以貓頭鷹的飛羽演化成又細又柔, 而且其初級飛羽羽軸外緣有許多小型的梳狀突起,整隻羽軸也向後彎屈,因此飛行時翅膀上緣的空氣會被切割成小團的渦流,以降低飛行時所產生的聲音。另外,與體積相較之下,貓頭鷹的羽翼顯得相當的巨大,提供了更大的浮力與轉折力, 這使得貓頭鷹能夠輕易地在密林中穿梭捕獵。
                                                                               
貓頭鷹與其它猛禽一樣是使用腳爪攻擊目標, 而銳利的嘴喙則因食性的不同貓頭鷹也會演化出些許生理上的差異,如Fishing-Owls趾掌底部的鱗片生有尖刺以抓牢滑溜的魚身。貓頭鷹的生殖策略與周圍環境食物的豐度常有相當的關連,有些調查顯示森林性鴟鴞科其產卵數量與當地囓齒目族群數量有密切的關係。大部份的貓頭鷹一次產2至3顆卵,但當食物十分充份時,其最多會產10顆卵, 而其中約五成左右能長大至離巢。
                                                                               
貓頭鷹進食常是將獵物整隻吞入,若獵物過大才會以爪抓牢獵物再用嘴撕裂分塊吞食,而不能消化的毛髮骨骼會以食繭的方式吐出。從其吐出的的食繭分析可約略探知該種貓頭鷹之食性概況,例如本地的黃魚鴞食繭中常含大量的蟹殼, 因此可推測溪蟹亦為黃魚鴞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貓頭鷹甚少自行築巢,大多利用其它鳥類的棄巢或天然的洞穴,而大多數種類仍偏好樹幹上的裂隙,通常較大型的貓頭鷹比較傾向使用日行性猛禽的棄巢,而小型的貓頭鷹則使用樹洞的機會較高。貓頭鷹與日猛禽相似,雌鳥的體型明顯大於雄鳥,以黃魚鴞為例,雌鳥約重3公斤而雄鳥約只有2公斤左右。傳統理論認為雌雄體型差異源自於獵食對象的不同:雄鳥專司體形較小、行動靈敏的獵物, 雌鳥則捕捉大而遲鈍的動物。但著名的分類學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鳥類學名譽教授狄恩.阿馬丁 (Dean Amadon)則認為: 雌貓頭鷹之所以有較大的體型乃是為了避免雄貓頭鷹將其視為獵物而攻擊。貓頭鷹一但配對後即持續維持著婚姻關係,一些具遷移習性的貓頭鷹 會雌雄各自遷移,待來年繁殖季來臨前再回到原棲地配對,如褐鷹鴞;而不具遷移性者大多全年維持配對關係,踞守同一領域, 如黃魚鴞。
                                                                               
雌貓頭鷹大多邊間隔產卵邊孵蛋,因此雛鳥孵出時間常有幾天的差異(有時甚至會有兩周的差異),若食物不夠分配時 ,先孵出的雛鳥會依恃體型的優勢攻擊較晚孵出的幼雛,而成鳥常坐視體型較大之雛鳥擊殺較弱小之幼雛。
                                                                               
一般而言貓頭鷹 的幼鳥從孵出至離巢約需6-8週,長至成鳥羽色則需10-15週,幼鳥初離巢仍緊隨親鳥活動至下一個繁殖季來臨,屆時幼鳥會被驅離而另尋新的領域生存。
                                                                               
在寂靜的夜晚聆聽鴟鴞科的鳴聲常令我興奮不已, 習慣晝伏夜出的生活也讓我覺得自己與鴟鴞科都是夜之子民!對於貓頭鷹,我有異於常人的深切感情.......



打包下載〕   〔引用此文〕   〔發表評論〕   〔轉寄此文〕   〔關閉視窗
此文章相關評論:
此文章有4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發表於: 2003/12/06 05:37pm
嗯! 真是讓我又上了寶貴的一課, 謝謝!!
 頂部
阿倖 發表於: 2003/12/08 10:12am

下面引用由silenos2003/12/06 02:37pm 發表的內容:
這一篇是我十年前還在當研究助理時寫的,前幾天找資料時翻到,
所以貼出來跟大家分享
淺談貓頭鷹
-------------------
...



不錯的資料喔~
您是念生物所的嗎?
 頂部
silenos 發表於: 2003/12/12 10:30am
我是化工所出身的
不過我曾在台師大生物所當過助理
也曾在劉老師那邊打過工
去過幾趟蘭嶼
十年前的往事了
 頂部
阿倖 發表於: 2003/12/12 11:42am

下面引用由silenos2003/12/12 10:30am 發表的內容:
我是化工所出身的
不過我曾在台師大生物所當過助理
也曾在劉老師那邊打過工
去過幾趟蘭嶼
...



真是不錯的經驗
師大是個不錯的學校喔
你們應該也見識過很多生物的自然生態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