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資訊
作 者 資 料
作 者 網 站
我 要 收 藏
打 包 下 載
發 表 主 題
轉 寄 此 文
 >> 塔內植物園[ 善良 ]「遊說企業,為人人公益網募款」活動

「遊說企業,為人人公益網募款」活動

(這篇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10182 次) 時間:2004/02/05 10:21pm 來源:mingwangx


[這篇文章最後由mingwangx在 2004/03/20 00:04am 第 8 次編輯]
「遊說企業,為人人公益網募款」活動

一、緣起與目的

「人人公益網」是台灣第一個「點擊捐贈網站」(click donation website)。只要網站使用者進入網站做簡單的點擊動作,捐贈企業便會捐贈一定金額給「人人公益網」,然後「人人公益網」將捐款分配給五到六家公益團體。
這樣的作法非常棒!讓網友們藉著簡單的動作,表達對公益的認同並且能夠做出實質的貢獻。然而,目前「人人公益網」的每家企業每月最高捐款上限為新台幣十萬元,當上網點擊的網友超過一定數目,多出來的點擊並不能帶來更多的捐款。
我們認為,除了藉由宣傳吸引更多有愛心的朋友加入點擊的行列,我們還有另一個可以做的事:幫助「人人公益網」招募贊助企業。
正在上網的我們,除了有網路使用者這個身份,或許同時也是某些企業的長期客戶。這讓我們有機會向企業提出遊說,要求他們成為「人人公益網」的贊助企業。這樣的作法,有可能會比公益團體自己做遊說來得有效。
因此,我們舉辦「遊說企業,為人人公益網募款」活動,希望善良網友們寫信給自己長期來往的企業,向他們遊說。

二、具體作法

1.進入「人人公益網」,了解他們的緣起、願景與目標和運作模式。

2.整理自己常往來企業的清單。一般來說,會有長期往來的企業有銀行、信用卡公司、電信業者、有會員制度的商家等。

3.找到他們的聯絡方法,最方便的是電子信箱。聯絡他們,表示希望他們成為「人人公益網」的贊助企業。如果不知道該怎麼說,可以參考我們準備的草稿。
http://www.tbg.idv.tw/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44&topic=98&show=0

4.回到本活動網頁和大家討論心得。不過不需要把自己聯絡的企業公布出來。

5.腦力激盪一下,幫大家擬一封遊說信,然後投稿到遊說信草稿裡去。各種風格的遊說信都歡迎,正經八百的,風趣幽默的,從企業利益引起動機的,從良心道德勸說的,從感性心情做分享的,等等等,通通歡迎!

6.把「遊說企業,為人人公益網募款」活動宣傳出去,告訴朋友一起來遊說。

三、相關網站

1.「遊說企業,為人人公益網募款」活動
活動網頁
http://www.tbg.idv.tw/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44&topic=97&show=0
遊說信草稿
http://www.tbg.idv.tw/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44&topic=98&show=0
「人人公益網」相關討論
http://www.tbg.idv.tw/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44&topic=67&show=0
幫助人人公益網
http://www.tbg.idv.tw/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44&topic=120&show=0

2.人人公益網
首頁
http://www.give.org.tw/
關於「人人公益網」的緣起、願景與目標、運作模式和點擊與投票規則
http://www.give.org.tw/ClickDonation/Rules.asp



打包下載〕   〔引用此文〕   〔發表評論〕   〔轉寄此文〕   〔關閉視窗
此文章相關評論:
此文章有10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2/06 01:08pm
小銘兄這個點子好!  我支持您這個創意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2/07 10:43pm
過去,除去企業主個人的善心以外,企業和公益團體之間的關係大概是這樣的:企業有提升形象的需求,公益團體提供廣告的機會。在這一個交流裡,民眾當然扮演重要角色:企業想提升大眾心中的形象,而公益團體所提供的廣告對象就是大眾。但是,大眾的角色是間接的,是被動的。
畫成圖,像這樣:


我們想推動的「遊說」運動,企圖讓大眾在期間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
對公益團體而言,大眾是支持者,認同其理念;對企業來說,大眾是消費者,以消費者的身份主動提出請求。
畫成圖,像這樣:

(有沒有像以前課本裡的肥皂?)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2/08 04:26am
小銘兄真是用心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2/08 01:47pm
「點擊捐贈」在國外行之有年。在台灣,人人公益網是第一次以這種模式運作的網站。
這個模式有沒有辦法在台灣運作成功,甚至未來帶動出一群類似的網站,尚未可知。
我們當然希望成功,因此願意付出自己小小一點努力去促成。

網友積極介入,以雙重身份(對企業來說是消費者,對公益團體來說是支持者)來擔任企業和公益團體之間的觸媒,催化其交流。這個模式也是初初運作。
由於是剛想出來的,很多地方都還不成熟,需要大家討論。
能不能成功?不知道。但是,努力就有希望。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2/09 10:51am
[這篇文章最後由mingwangx在 2004/02/09 10:53am 第 1 次編輯]

剛剛接到我的信用卡公司的電話。那位小姐說他們已經收到訊息,會呈報上去。我們還聊了一下子。不管後來他們有沒有真的去支助人人公益網,這通電話讓我知道我的動作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先前我寫信給我手機門號的公司,他們回了一封很明顯是很制式的信。我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看我的信的內容。
這一次,信用卡公司是用電話和我聯絡,至少我可以確定他們已經收到訊息。

今天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好消息,我想一整天心情都會很棒吧!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2/09 11:06am
恭喜 小銘兄

您的創意把公益這塊餅做大了
這個創意的產值簡直是無法估計
我給您拍拍手
 頂部
a5288 發表於: 2004/02/15 08:33pm
小銘兄真是有心人吶

基本上敞人同意閣下對於積極擴大台灣民間企業對公益事務的支持。
我想一方面除了把第二部門的資源做大之外
第三部門也必須更積極主動地自我開發多元的電子募款和網路倡議活動
譬如除了上述www.give.org.tw這類公益集中式的點擊網站之外
也有一些NPO結合企業贊助,利用電子賀卡e-card 的方式來對民眾進行公益宣傳教育
譬如一次發給五位朋友一封新年耶誕佳節賀卡,則贊助者就會捐出一元美金給非洲小學的「希望工程」(五位「下線」如果再繼續把愛傳出去,就可以造成一些連鎖反應出來)

關於這個主題,還有許多未竟的細節,待日後有時間再來和各位請教吧...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2/17 12:33pm
第二部門和第三部門是什麼啊?

(岔題了∼但是很想知道,忍不住問一下。)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3/17 08:29am
人人公益網2004年3月16日公告
http://www.give.org.tw/GiveNews_Show.asp?News_ID=16

協助尋找愛心企業

親愛的網友:

感謝各位在過去一年來對本網站的支持與愛護。自去年年底,本網站即面臨尋找愛心企業不易的困境。為了維持「點擊捐贈」的運作,在此想邀請所有愛心網友協助宣傳本網站並尋找愛心企業。如果您知道任何潛在愛心企業,請不吝邀請他們贊助本網站;如企業需進一步了解本網站,則請來信至webmaster@give.org.tw或來電至02-2544-8282。謝謝您!!

人人公益網敬啟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3/18 07:24am

下面引用由mingwangx2004/02/17 12:33pm 發表的內容:
第二部門和第三部門是什麼啊?
(岔題了∼但是很想知道,忍不住問一下。)


小銘兄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好久.
今天給他上網搜一搜,找到一個大概的架構:

----------------------------------------------------------------------------------
什麼是“第三部門”﹖
我以為“部門”(sector)一詞在數學中即坐標系中的“象限”﹐
而如果我們以組織行為的基礎是強制還是自由(志願)為一個坐標﹐
組織的功能是提供公益(公共物品)還是私益(私人物品)為另一個坐標﹐
由此形成的坐標系恰可分為四個sector﹕

第一部門  通過強制性權力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組織. 例如 - 政府
第二部門  通過自由意識交易提供私人物品的經濟組織. 例如 - 企業

上列兩個部門的形成本身就是民主化與市場化的結果.
民主化使強制性權力只能在公共委託下用於提供公共物品﹐而不能被個人或小集團用來謀私。

第三部門  通過自由意識提供公共物品的組織. 例如 - 公益組織(NPO), 非政府組織(NGO)
第四部門  通過強制性權力提供私人物品的組織.

市場化使私人物品只能通過自由交換而不能通過強制性權力的命令來獲取。
因而在此以前﹐在權力可以謀私的“家天下”和交易可以建立在權力基礎上的“偽市場”時代﹐
社會上不可能有真正的“第一”、“第二”部門﹐更談不上與這兩者分立的“第三部門”﹐而是“政企不分”地構成一種“通過強制性權力提供私人物品”的機制﹐
我們不妨稱之為(邏輯上而非時序上的)“第四”領域(或曰第四象限)。

如今發達國家的人們通常只看到三個“部門”﹐
那是因為現代化過程已經消滅了這個“第四象限”所象徵的內容。
然而﹐在過去的專制時代﹐在如今的一些轉型中國家﹐這個領域是無所不在﹐所有其他三個“部門”都面臨它的壓力.
===========================================================================================================

ref:
1. 多元文化認同 -- 第一屆全球公民大會閉幕式發言
http://big5.hrichina.org/subsite/big5/article.adp?article_id=1790&category_id=42

2. 文化傳統中的個人道德與制序演進 -- ——從格雷夫的歷史比較制度分析看東西方社會制序的原發路徑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01038.htm

3. Michael Walzer 的著作
這個太深了    有空再看         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