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資訊
作 者 資 料
作 者 網 站
我 要 收 藏
打 包 下 載
發 表 主 題
轉 寄 此 文
 >> 塔內植物園[ 善良 ]他變臉 請你變心

他變臉 請你變心

(這篇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38772 次) 時間:2003/12/31 09:07am 來源:rogerjian


他變臉 請你變心   【文/余德玲】

遇到他之前,我跟一般女人沒兩樣。

※他的臉扭曲猙獰 我嚇壞了

「美麗」的字眼向來與我無緣,總是在照鏡子時,看著鏡中榮登「斑」長寶座的
一張臉,哀聲嘆氣。

直到一個忙碌的上班天,我遇見了他。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形下,他的臉真的把
我嚇壞了。

身心障礙就業服務員當久了,見過各式各樣身體上的缺憾,但是,無法以專注而
溫暖的態度與案主會談,對我而言,這是第一次。

兇惡的纖維瘤肆無忌憚的盤據了他的右半臉,讓他變形的臉看來實在面目猙獰。
在他離去之後,我與同事面面相覷,過了半晌,同事感嘆的說:看過他,沒有什
麼不敢看的身心障礙者了。

※他的心 勇敢進取 永不放棄

他,就是阿強。在身心障礙手冊分類標準中,他屬於顏面傷殘障礙,重度。他的
臉不是燒燙傷、不是車禍或意外所致,正式的醫學名稱叫作:顏面神經纖維瘤。

因為小學六年級即發病,在那個封閉的鄉下聚落,「前世失德造成今生如此」的
業障觀念深植人心,難掩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難堪,國中畢業後深居簡出的他
,發展自然有限。

開案後,我開始針對他的學經歷、專長,留意適合他的工作,在身心障礙謀職者
當中,肢障者若學歷尚可、具專長,提供無障礙工作環境,推介就業的可能性不
低;智障者喜憨兒的形象打動人心,也有其就業區塊。

顏殘者就業呢?四肢健全、理解力與常人無異,阿強也願意堅強起自己,放下別
人異樣的眼光走進人群,然而,每次只要他看報應徵工作,面試總是草草結束,
因為,沒有人可以與他面對面維持目光五分鐘以上。

我幫阿強找工作好長一陣子了,他的外貌讓他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有時是主管
願意試用他,但是朝夕相處的同仁無法接受他顏面扭曲的恐怖而集體反對。

為了面試,他願意自山區搭公車到職場,接受一次次早知道的拒絕。他從沒有放
棄走進人群的念頭,然而,就業之路對他而言是長路漫漫的辛酸。

每每在我委婉說明一次又一次的壞消息中,他總是安靜的聽,然後用他被瘤擠壓
以致變形的聲帶,發出瘖啞的聲音,客氣的說:「沒關係,謝謝妳!」他從不抱
怨。

在推介他就業的過程中,透過他不尋常的外表,我才真正見識到他過人的勇氣與
善良。我曾經想過:如果我有他的臉,我會……?我真的不敢再想下去,更不用
說能像他一樣勇敢面對。

顏面神經纖維瘤患者阿強的就業之路,讓十五世紀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的遭
遇,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重現。

那天我再度翻出他的個案紀錄,對著相片將他的右半臉用紙遮起來,專心的看了
很久,發現他的左臉好清秀。

現實生活中,沒有紙可以長期遮住他的右臉,所以,只要見到他,我們就會趕快
轉開驚惶失措的視線,然後說:「抱歉!我們沒有適合你的工作。」也因此沒有
機會體會,在他與眾不同的外表下,有著非凡的勇氣與極其平凡的渴望:「我想
要一份工作!」

我很想問:勇氣,他自備了,而我們準備了什麼?

「非洲阿福」來台變臉的醫療消息,讓台灣社會注意到這個罕見的病症。媒體開
始關心台灣阿強,阿強燃起了一線希望,試著再變臉一次,他相信:或許這次的
變臉可以改變他被扭曲的人生。

除了變臉,我卻盼望阿強期待就業的堅持,讓周遭的人對有相同境遇的「台灣阿
強」這個族群「變心」,變出滿心的柔軟與接納。

※接納他 超越外貌 拉他一把

看著時尚女子冒著被擠死的危險,在百貨公司周年慶搶購一瓶數萬元面霜的新聞
,身為女人,我清楚「擠死總比醜死好」的思維,我也相信愛美是人類天性,只
是現在我更了解:善良與勇氣才是刷卡八百萬也買不到的保養品,它讓我們有智
慧面對人生事件的試煉,拉高觀看生命角度的視野。

看著阿強勇敢接受旁人難以面對的獨特後,我終於學會在化妝品專櫃小姐攔路提
醒我的膚色黯沉、黑斑過多時,能夠坦然微笑以對,然後,輕輕說聲:「謝謝妳
的說明,但是,我很喜歡我的臉。」

遇到阿強之後,我還是跟一般女人沒兩樣,我仍然當「斑」長,而且我應該會繼
續連任,然而我不再哀怨;因為,阿強用他的不一樣教會我:能擁有一張平凡到
讓人過目即忘的臉,是多麼的不容易和幸福滿溢。

【2003/12/30 聯合報】


打包下載〕   〔引用此文〕   〔發表評論〕   〔轉寄此文〕   〔關閉視窗
此文章相關評論:
此文章有16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Helen 發表於: 2003/12/31 09:35am
昨天我看完這文章, 心情也十分沉重...在慶幸自己有健全的四肢及臉蛋時, 我想當我們看到臉上有極度殘缺或被火燒傷的朋友時, 請不要投以異樣眼神, 請把他們當做平常人看待, 並給一個真誠的微笑...
 頂部
alex0216 發表於: 2003/12/31 05:51pm
「能擁有一張平凡到讓人過目即忘的臉,是多麼的不容易和幸福滿溢。」

或許也可以說:「能夠平凡,就是幸福。」

也許我們能從這類的報導中,學會珍惜自己的一切;也許我們能從設身處地的觀想中,學會尊重別人的一切。

如果,我們都能開始想、開始做……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1/02 06:55am
這篇文章寫的真好
 頂部
槭‥ 發表於: 2004/01/03 07:36pm
其實..說實在的..我們有著平凡的面容..確實該好好珍惜..
縱使稱不上美..至少..我們比著那些有缺陷的人幸福多了..
我很不懂..似乎..在這世上..好多人..都是以外表來評斷一個人..
哎..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1/03 11:44pm
人的思考有兩種:第一種是按部就班的推理和演繹:A→B→C→D→E。第二種是直接從A跳到E。
在幾百萬年前以至於幾千年前,第二種是很重要的。當時的人類還在蠻荒中跟大自然搏鬥,很多時候都沒有時間和餘力多思考。眼睛看到一點影子,耳朵聽到一點聲響,鼻子聞到一點氣味,就得立即做反應。錯了就算了,對了就可以救自己一命。

後來,人類漸漸以文明代替生物本能,處理的事情也漸漸超出自然威脅的範圍而到需要用細心去處理的社會問題。然而,思考模式的選擇卻未能改變以配合著文明與技術的進步、社會人際的轉型、人與自然關係的變動。第二種思考模式仍然凌駕第一種思考模式。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1/06 05:43am
最近朋友跟我提到Z理論.
跟 小銘兄說的有一點關係.
我整理一下貼出來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1/08 02:36pm
期待喔!
不過,先偷偷問一下,這個Z理論是哪一門學科的理論啊?
感覺可能是人類學(我最有興趣了!)。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1/10 09:28pm
是心理學的東西  
跟人類的關係很深,運用也很廣泛.
單一的理論不可能解釋所有的社會現象.
不過這個需求層次理論的內容跟 小銘兄的想法有許多契合之處.
我摘錄一個大概給您參考一下

------------------------------------------------------------------------
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一九六O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第四勢力 -- 超越人本或超個人的「超個人心理學」,
超個人心理學是涵蓋靈性與宗教的心理學派,以多層次'多面向的觀點探討人類的意識.
不同於早期心理學家,採用牛頓與笛卡兒的觀念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認為物質是宇宙的基礎,因而忽略了靈性的層次,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在過於強調理性與科學的知識體系外,建立視野更寬闊,對人類經驗更兼容並蓄的知識體系.

超個人心理學之所以脫離行為主義心理學有別於其它三勢力心理學派,
(目前的心理學大致可分為五大流派:心理分析、行為學派、人本學派、認知學派以及生理學派等)
主要在於馬斯洛提出了人天生有靈性或超越性的最高需求(Z 理論),
並且認為如果缺乏這最高需求「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
「會醞釀成靈魂之病」'甚至說「我們這一個世代的痛苦大部分都源自於這靈性的空虛.」

需求層次理論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個體成長的內在力量是動機. 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
而各種需求之間有先後順序,每一層次的需求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

[X 理論]
1. 生理的需求 (the psysiological needs):
是最基本的需求,通常是人們生存的一些必要條件,諸如食、飲、睡眠、性慾等.

2. 安全的需求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needs):
人類有免於恐懼'免於危險以及免於被剝奪,找尋安全的'穩定的'保護的需求.

[Y 理論]
3. 愛與隸屬的需求 (the 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人類尋找朋友'愛人'親密關係的需求,
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欣賞'鼓勵'隸屬甚至是社區的需求.

4. 尊重的需求 (the esteem needs):
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前者希求別人的重視,後者希求個人有價值.
  A. 受人尊重的需求,對於個人名譽'光榮的'被認可的'被注意的'被欣賞的需求.
  B. 自我尊重的需求,包括自信'競爭力'成就'主宰'獨立'重要性與自由的需求.

馬斯洛認為以上四種需求是人類生存的需求,
是一種自動自發的原則,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求,稱為 Homeostasis.

5. 自我實現的需求 (self-actulization):
馬斯洛曾用不同的語彙來描述這個理念.
例如:成長動機'被需求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個層次的需求是雖然人類獲得滿足但是仍然感覺到有需求.
換言之,一旦人類滿足這些需求的時候反而覺得需求更多了,
人因此不斷的充實自己,以發揮自己的潛力,讓自己更完美,而且這種需求是永無止境的.

馬斯洛還認為同層次間的需求是互相依賴,且有重複的地方.
只有當低層次的需求完全滿足了之後,方可滿足高層次的需求.
1. 較高層次的需求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就像生物的進化一樣.
2. 需求的層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較低,這種需求容易消失,同時相伴的酬賞延遲也較沒關係.
3. 生活在高需求層次的人意味著其物質性的事物較充分,較長壽,較少生病,睡得較好,胃口較佳.
4. 高層次的需求強度較弱.
5. 高層次需求得來的滿足是較為主觀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穩,內在生活非常富裕等.
6. 由高層次需求得來的滿足,使人們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7. 當個人的環境(經濟,教育等環境)較好時,個人較易滿足高層次的需求.
8. 當個人滿足其高層次需求之後,個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實現的目標.
此外,他也指出:由於個別差異的影響,每個期待滿足的需求不一樣,其重要性也不同.

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特別提出人類的動機狀態是持續不斷的.
動機的性質是被動的(因此需要被激發,激勵)而且其構造是複雜的.
更進一步來說,在短暫的時間內個人的動機也許獲得滿足,
但從長期的觀點來看,人類的動機是不可能完全獲得滿足.
當個人滿足某一種需求之後會產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滿足了則又會有另一種新需求接著產生.
因此人類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

[Z理論] http://www.maslow.org/m_today.php3
6. 最高需求 超越性需求 靈性需求 (Transcendence):
鑑於過去1940年代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的自我心理學,導致了過度強調自我的偏差,造成狹隘而流於自私或唯我主義.
馬斯洛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於自我中心的傾向,
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敬畏之情....」.
在他去世前一年(1969),發表了著名的"Theory Z",進一步提出了靈性或超越性為人類的最高需求.
在馬斯洛的Z理論中,涵蓋了類似佛學,老莊,甚至瑜珈的一些東方思想和人與自然關係的宇宙觀.


-------------------------------------------------------------------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http://www.ship.edu/~cgboeree/maslow.html

馬斯洛是1908.4.4在美國紐約市誕生,他的雙親是由俄國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
教育程度並不高但馬斯洛在雙親「望子成龍」的殷切鼓勵以及經歷幼年時期物質生活的匱乏,
影響了他後來充滿謀求自我改善,自我發展以及自我實現的強烈動機.

馬斯洛進入康乃爾大學時,首先按照父命選擇攻讀法律.
但就讀不到兩星期就感覺自己不適合當律師而廣泛地另選擇各種喜歡的學科.
讀到大三時,馬斯洛轉至威斯康辛大學,也就在此大學接受了完整的心理學教育與訓練.
他於1930年得到學士學位,次年得到碩士學位,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
馬斯洛在威大攻讀心理學時,首先接觸到的是馮德與鐵欽納的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的基本主張是認為心智歷程的運作和化學現象大同小異,
因此認為採用探究化學現象的方法也可以適用於窺知人類心靈的奧秘,
亦可藉由分析感覺與知覺的各種心理要素,來探究這些要素的總和是什麼以及它和人類的意識有什麼關係.
在這個時期他也因受到行為主義大師華生(J. Watson)的鼓勵,而繼續對心理學感到興趣.
有一段時期,馬斯洛認為行為主義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而專注投入於行為主義的方法與原理的應用.

爾後,他在指導教授哈羅(H. Harlow)博士指導之下完成「猴子之性行為與支配行為」的博士論文.
就馬斯洛後來的思想而言,這項動物的研究似乎和後來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有相當的差異,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然而,事實上這項研究引發他後來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
他在猴子的研究中,觀察在飽餐之餘,仍然努力不懈地解決問題,
並發現豬也有相當類似的行為,雖在各種條件下也會選擇有益健康的食物.
這些結果顯現了,動物似乎有一種追求健康的基本驅力.
他後來也相信,人類也具有這種追求知識,權力和頓悟的動機.
因此,他早期所做的動物行為之研究,奠定他提出自我實現理論的基礎.

馬斯洛的重要學術著作  http://www.maslow.com/#due
《基本需求理論》(1943)
《自我實現者的研究》(1950)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1954 初版)
《宗教價值與高峰經驗》(1964)
《健全心理管理》(1965)
《科學心理學》(1966)
《邁向存在心理學》(1968,第二版)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1969 再版)
《人性與極致》(The Fu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 1971 逝世後出版)

馬斯洛於1970年因心臟病去逝,次年他的夫人蒐集他生前發表的論文,編成《人性與極致》一書出版.
另外,馬斯洛在學術界除了在威斯康辛大學,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布蘭迪斯大學以及加州西行為科學研究院擔任教職外,
更促進成立人本心理學會,以及被推選擔任美國心理學會總會會長(1967-1968)
===========================================================================================================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1/13 00:25am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在過於強調理性與科學的知識體系外,建立視野更寬闊,對人類經驗更兼容並蓄的知識體系」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不認為超個人心理學是一門理性的科學啊?
不過看後面的說明,並沒有不科學或不理性的地方啊∼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1/14 04:18am

下面引用由mingwangx2004/01/13 00:25am 發表的內容: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在過於強調理性與科學的知識體系外,建立視野更寬闊,對人類經驗更兼容並蓄的知識體系」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不認為超個人心理學是一門理性的科學啊?


這個很難說耶
馬斯洛老先生在Z理論講到"靈性".
"靈性"這個東西好像很難用科學去解釋


不過看後面的說明,並沒有不科學或不理性 ...


需求理論的架構是很合理的
心理學大部分在研究"行為"與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跟很多學科或行業都有關係.
例如教育心理學,消費心理學...... (這些我不是很清楚   )
企業界也把"需求理論"運用在人力資源的方面,以提高產值
企業界所謂的"運用"就是製造"誘因"去引發"動機"進而產生預期的"行為".
廣告學裡面就運用了大量的心理學,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不知道心理學跟人類學有沒有關係?
 頂部
mingwangx 發表於: 2004/01/14 11:21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ingwangx在 2004/01/14 11:23pm 第 1 次編輯]

人類學和心理學應該頗有關係。

其實,人類學與所有跟人有關係的學科都有關係。
因為人類學的目標是探索整個人類文明,跟人有關係的學科都是在探索人類文明,只是面向不同罷了!

我記得有一種說法,哲學是一切科學的開始。如果把範圍限定在與人有關的部分,那我覺得可以加上一句,人類學是一切科學的總結。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1/15 05:56am
[這篇文章最後由五技鼠在 2004/01/15 05:59am 第 1 次編輯]


下面引用由mingwangx2004/01/14 11:21pm 發表的內容:
人類學和心理學應該頗有關係。

其實,人類學與所有跟人有關係的學科都有關係。
因為人類學的目標是探索整個人類文明,跟人有關係的學科都是在探索人類文明,只是面向不同罷了!

我記得有一種說法,哲學是一切科學的開始。如果把範圍限定在與人有關的部分,那我覺得可以加上一句,人類學是一切科學的總結。


哲學是科學之母這句話我也聽說過
我也覺得人類學和心理學應該頗有關係.
感覺上,心理學傾向於研究個體的行為;人類學好像是在研究人類發展的脈絡.
我還沒有設略到這一方面的知識  
以後還要請 小銘兄多多指點  
 頂部
fanerka 發表於: 2004/02/02 01:57am

下面引用由五技鼠2004/01/14 04:18am 發表的內容:
需求理論的架構是很合理的  
心理學大部分在研究"行為"與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跟很多學科或行業都有關係.
例如教育心理學,消費心理學...... (這些我不是很清楚   )
企業界也把"需求理 ...


"靈性"這個東西好像很難用科學去解釋

我們習慣於把科學侷限於實證科學
但是很明顯的有許多超越實證科學的東西存在
或者是說當今實證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
但是並不代表是不科學的
針灸是一個實際的案例
現代醫學是根據臨床實驗來獲取經驗
但是幾千年前是無法以臨床實驗來獲取每個穴道的位子和療效
因此  個人相信有一套系統與習慣上的現代科學不同的方法發展出來的
或者說  實證科學適合大多數人的一套系統
但是  超越實證現有實證科學領域的需要靠頓悟
萬有引力對牛頓是個頓悟
相對論對愛因斯坦也是頓悟
於是愛因斯坦發覺牛頓不科學的部分
至今愛因斯坦理論有未被實證的  也有被推翻的
個人認為  小從超越自我既有的認知  大到學術上的突破
都需要靠靈性上的頓悟
牛頓或愛因斯坦在他的時代都沒有人可以引導他想出那些理論
無論是在生活中或是在知識領域靈性的頓悟通常代表跨了一大步
那便會是成長的喜悅
從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故事告訴我們   裡面仍然是有瑕疵的
需要不斷的努力   永無止境


 頂部
fanerka 發表於: 2004/02/02 02:42am
人生在世
需要許多許多生活的智慧讓自己過的更平衡快樂
有眼睛的人想到看不見的人  覺得那個黑暗世界多可怕
有手腳的人  想到手足殘障的人   覺得那會多不方便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缺陷
只是外表看的見或看不見而已
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條件來到這個世界
都有這不同的自我的使命待完成
有些人選擇發揮韌性突破不可能的障礙
有些人選擇發現特殊的自我發展專長
某些人在某些領域就比較弱勢
要突破弱勢需要靠韌性
但是  也可以選擇比較不受限的領域去發展
突破弱勢會是成就
發展既有的條件也可以創造成就
忠於自我選擇自立自強不怨不悔
便是生命的意義

吃頭路不是唯一的選擇
如果一定要出去找工作  需要點技巧
恐怕不是一開始就赤裸裸的呈現面貌
當然不是隱瞞一切
人通常是希望被尊重  然後才會尊重別人
過度自我與過度無我都是不平衡的
怎麼平衡
沒有其他辦法  走過走過自然就會慢慢找到
人生終究就是這麼的走一回
然後一切煙消雲散
 頂部
Helen 發表於: 2004/02/02 11:45am
[這篇文章最後由Helen在 2004/02/02 11:52am 第 1 次編輯]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缺陷
只是外表看的見或看不見而已
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條件來到這個世界
都有這不同的自我的使命待完成


怎麼平衡
沒有其他辦法  走過走過自然就會慢慢找到
人生終究就是這麼的走一回
然後一切煙消雲散

*************************
fanerka的一番話讓我想到內心深處了, 謝謝!! ...........走過走過自然就會慢慢找到,人生終究就是這麼的走一回
然後一切煙消雲散




 頂部
五技鼠 發表於: 2004/02/02 11:46am
[這篇文章最後由五技鼠在 2004/02/02 11:51am 第 1 次編輯]

太棒了! 太棒了!
fanerka (應該稱呼老師吧!)
講的我都能夠理解.
謝謝 您這兩篇文章  

ps. 呵.....
Helen 同學搶先發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