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資訊
作 者 資 料
作 者 網 站
我 要 收 藏
打 包 下 載
發 表 主 題
轉 寄 此 文
 >> 塔內植物園[ 水族世界 ]論蓋斑之  "是彩兔還是蓋斑"  無圖

論蓋斑之  "是彩兔還是蓋斑"  無圖

(這篇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14737 次) 時間:2007/05/12 09:44am 來源:rinco


[這篇文章最後由rinco在 2007/05/16 11:22pm 第 5 次編輯]
這篇狂言是rinco在別版貼的,我刪掉一句比較情緒的話, 貼在此處請塔內高手指正:
先說在前面,Rinco的魚都是藍彩兔,也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追求擁有原生蓋斑.以下:

感謝藍蓋斑,讓我們真正可以看清台灣蓋斑保育行動的荒謬。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彩兔就是蓋斑。過去從國外進口蓋斑鬥魚(國外稱天堂魚)作觀賞魚販賣時,不知道那就是台灣的三班(俗名),因此把她取了彩兔這個名字,所以彩兔就是國外進口的蓋斑鬥魚的商品名而已。蓋斑鬥魚還有白子突變,就稱白兔。
彩兔這名子還有另外一個爭議點,就是蓋斑鬥魚有另一個飼育突變;或是地理基因型--這目前並不清楚。這類魚全身帶藍色光澤,甚至原本透明的胸鰭都帶有少許不透明的灰藍色小塊。這種魚在國外叫「藍天堂魚」--相對於普通蓋斑為「紅天堂魚」;2002年銅鑼的蓋斑選美比賽把他歸為「藍彩組」--這是相對於普通蓋斑的「紅彩組」,我曾把他稱為藍蓋斑,後來又因為我認為藍蓋斑一定不是原生,所以乾脆叫他藍彩兔。這裡又衍生出兩個情形:
(1) 彩兔指的就是藍蓋斑? (2) 藍蓋斑一定不是原生嗎?

先談(1)彩兔指的就是藍蓋斑? 網路上確實很多人這樣用,他們認為藍蓋斑=彩兔,反之亦然,而普通蓋斑就叫蓋斑。這或許也有跡可循,rinco30年以前的第一本熱帶魚書,是五洲出版社的(應為港書),就把彩兔和天堂魚分開描述,這本書是黑白的,但是我猜書上的彩兔指的就是藍蓋斑。雖然如此,坊間魚店裡可沒有天堂魚這種東西,所有的水管蓋斑無論色型一率都是「彩兔」。而且如果「彩兔=藍蓋斑」還會衍生出一個大麻煩:有些人一聽到自己的魚是蓋斑而不是彩兔,就認定手上的是原生魚,立刻開始著手「復育」,儼然成為身負保育重任的放生個體戶。況且,你在水管看到的普通蓋斑分明就標著「彩兔,25元」。
講到這裡,rinco就想到另一個害死人的說法:「因為野生蓋斑不能販賣,所以水管就想出標示彩兔來規避保育法」。各位大大,在水管買到野生鬥魚?不是不可能,微乎其微而已。

(2) 藍蓋斑一定不是原生嗎?
當然不是原生,台灣開始熱中蓋斑鬥魚的不過是近10年的事,藍蓋斑(blue paradise fish)在國外觀賞魚界早已存在,你認為這些魚都是台灣出去的嗎? 詹建平等把藍蓋斑歸為「中南半島型」,國外水書也有一些說是改良品種。我手上從小不知撈過多少台北的土鬥,從來沒有出現過藍色型。現今大陸的蓋斑野生環境還很多,他們的國鬥天下網裡面的普通蓋斑(中稱普通叉尾鬥)很多都是野採,從來也沒有藍蓋斑(藍叉)出現,在他們的網站中清楚標示「藍叉」是改良品種。即便天下有那麼巧合的事,台灣的野生蓋斑在人為飼養的10年內,也出現了藍色突變,還是絕無可能在近幾年內快速「發揚光大」。就算給她發揚光大了,不還是符合「人工改良」的定義,怎麼會是原生的呢? 也許有人會說:搞不好野生環境裡原本就有藍蓋斑。Rinco的回答是:那也不可能在台灣。套用生態學「競爭排除」的理論,在自然環境裡這兩種色型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另外,你有在生態池裡養過藍蓋斑嗎?這魚在黑水環境裡會像寶石般的熠熠生輝,又如餓死鬼般貪吃,即使是患了白內障的老鮕呆也可輕易一口吞掉。
藍蓋斑根本不可能是原生!!! 網路上很多人在問:我的魚是彩兔還是蓋斑(或你的魚是...),各位有識的大大們,您要小心回答這問題,最重要的,無論是不是原生魚,千萬灌輸新人不要隨意放生的觀念,復育這回事,不是想像中的簡單。


打包下載〕   〔引用此文〕   〔發表評論〕   〔轉寄此文〕   〔關閉視窗
此文章相關評論:
此文章有27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海王 發表於: 2007/05/15 00:30am
好文,推推,隨便抓幾條魚來養就說是保育,加速其滅絕的可能性應該也不低吧
 頂部
發表於: 2007/05/15 11:20am
[這篇文章最後由輔在 2007/05/15 05:03pm 第 1 次編輯]

看了很多人在論壇上問,請問我的是蓋班還是彩兔,繁舉蓋班和採兔的差別這些問題,已經看到想吐。
基本上他們都是同屬同種的阿!
所以彩兔可以等於蓋斑,這應該不會錯吧!
都是Macropodus opercularis
我覺得應該要討論的是七種地區型的差別,不過這邊就不說了,因為這是癡人說夢話,以現在來說這是很難辦到的事,因為外來的基因已經侵入了。
該說甚麼呢?
喜歡的魚就好好養,不要追求明星魚種。
到頭來還不都是一尾普通的魚。
只在於數量稀少。
幾年前,我記得選舉時某幾位候選人也有把復育納入他的選戰噱頭裡。
我記得沒錯台灣早期確實有外銷一些到東南亞的國家去。
而那邊的改良或是繁殖有沒有混到,再進入台灣,又與台灣的混到,這就比較難去追尋結果。
暫且撇開藍色的是不是原生種,因為僅以外觀的表現來決定,準確度應該不高,應該仰賴基因上的判斷,台灣本身的蓋班是有分七個地區型。
當初沒有基因的紀錄,再加上現今的亂象,判別的準確度,應該是很低的。
有幸的是,已經有人在從事這些的事情。
其實台灣還有很多魚類需要保護,在這些魚類踏上蓋班後塵之前。
應該及時的挽救。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15 02:1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ncmorgan在 2007/05/15 02:17pm 第 1 次編輯]


[b]套用生態學「競爭排除」的理論,在自然環境裡這兩種色型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etitive_exclusion_principle



知道自己「錯用理論」之處在哪嗎?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15 07:24pm
[這篇文章最後由ncmorgan在 2007/05/15 07:35pm 第 1 次編輯]

rinco大:


在「蓋斑鬥魚論壇」爬文爬了半天,我必須肯定您是網路上難得一見的有心人 ,針對很多現象都會主動找資料,嘗試以理論來解釋現象,這在今天的論壇上,誠屬鳳毛麟角。


但是,不中聽的話,還是不得不說:


1.       引用理論時,切忌「取其可用者用之,對其弱點卻忽視不理」。


2.       事實舉例可以用來演繹出某種假設,但在假設未獲完全證明前,不能再以之為下一假設的事實基礎!您的一些推測,都犯了這毛病。


3.       用來演繹出假設的各項事實舉例,務求其「普遍性」,避免「以偏概全」。




先談與第一點有關的「競爭排除理論」吧!


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

定義:具相同生態區位的不同物種,共處時因資源競爭之不能相容,而產生彼此間之族群消長,甚至使其中一方完全滅絕的現象。



看出來了嗎?這理論不是用來討論「同一物種的不同型態,是否能共存於同一棲地 」的。


雖然聽起來挺合理,在談到外來物種時,也似乎很容易隨手引用,但此一理論在高等動植物上的應用,遠不如 微生物學來得靈光。



問題出在哪?

看看這張試卷  
http://wwwc.moex.gov.tw/examnew1/94/32/309600.pdf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15 07:45pm
「競爭排除」的理論應用上有甚麼弱點?  請注意以下兩件事 :


1.沒有兩個物種的生態區位是完全相同的。


2.生態區位是會變化的。



當具有相近生態區位的A與B兩物種,出現在同一地區,面臨資源的競爭時,可能發生(也是一般直覺性的認知)兩者之一因落敗而(自該棲地)消失;但是另一個可能(發生率也不低,同樣地卻少有人提)卻是「天擇」有時會讓它們發展出「同中求異」的生存策略,讓彼此找到喘息的空間!



若競爭強度不是那麼高,與時間因素允許下,藉著生態區位上的微小差異,契機於焉產生!因為只要時間許可,天擇的力量會使兩物種中「剛好可以利用此種差異」的個體,產生較多的子代,幾代下來,便可因而共存。



這就是為何某些外來物種入侵後,有的立刻造成競爭物種退出舞臺(區位重疊處太多,使競爭強度太強,資源又不夠,使得發展出「避其鋒」的可能太小);有的則會維持彼此間一定數量的平衡點,相安共處。





簡單的說(雖然用了這麼多字來說明,離「簡單」已經有點遠了,嘻嘻!),就是基於


1.     Niche difference--不同物種的生態區位不會完全相同,微小差異可創共存契機


2.     Niche plasticity--生態區位並不是僵硬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的,生存壓力會使族群內產生某種變異,可能是食性轉向或變寬變窄,也可能是棲地選擇喜好上有所微調,甚至是進食時間的改變等等



會使得外來物種(不一定是人為引入,物種分佈區的自然擴展亦包括在內)在一陣子的「硬碰硬」後,發展出彼此共存的方式。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15 07:53pm
至於同一物種的不同型態如何能並存於同一環境中,建議您不妨研讀一下 :



1. Disruptive selection(天擇型態的一種,翻譯名稱亂七八遭,可去 google查查,個人偏好「分裂性擇汰」)


2. Balancing selection(平衡性擇汰,特別是其中一型叫做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 者)。



雖然這些內容並不完全能套用於蓋斑鬥魚身上,但都與「型態多型性的同時呈現」有關。
 頂部
ernstmayr 發表於: 2007/05/16 05:46pm
[這篇文章最後由ernstmayr在 2007/05/16 05:48pm 第 1 次編輯]

ncmorgan兄 :


寫得不錯啊!   看完頗能理解原先指教的用意.  這種討論方式, 確實乾淨多了.


講完competitive exclusion, 要不要順便介紹一下character displacement?


抓蒼蠅, 一滴蜂蜜遠勝一加侖膽汁---------網路上關於蓋斑鬥魚的討論, 膽汁已經太多了, 知味者看到ncmorgan兄的解說, 當知蜂蜜何謂.





 頂部
ernstmayr 發表於: 2007/05/16 05:49pm
rinco兄 :


有點訝異您突然另開一個全新話題, 不知用意何在?


最近小忙, 藍彩紅彩的遺傳問題, 會延宕些許時日, 望請海涵!


我還會在原先的話題中繼續討論的, 這邊就讓給ncmorgan大大, 不過在此還是請rinco大先自行查找幾個重點 :



造成魚類體色的"黑(藍)"與"紅"的色素成分與其特性.


質性狀與量性狀的差異.




放心, 我一定會努力就這個問題辯個分明, 因為繼續讓這個觀念流傳下去, 恐怕"我家的蓋斑有藍彩出現, 那就不值得養",  甚至出現" 竟然是藍蓋斑,我準備等一下把牠煎來吃!"這種蔑視生命的話語會成為普遍的現象.


請參考以下連結

http://forums.guestbook.com.tw/f9/viewtopic.php?t=331&highlight=&mforum=donglin

如果您先前說我太激動...........我承認在看到這種"不尊重生命"的字眼, 而您卻未當場阻止這個小朋友的發言不當時, 心情確實不平靜...........有機會請你轉告他,  不是"提倡保育, 就可以不尊重生命"的!  
 頂部
rinco 發表於: 2007/05/16 11:15pm
[這篇文章最後由rinco在 2007/05/16 11:26pm 第 1 次編輯]

首先要給兩位拍拍手。競爭排除的理論在此確實是誤用,rinco要先承認.。藍彩兔、紅彩兔與台灣土蓋斑三者當然也是同種(呼應3樓)。
不過我還要說明,Rinco(有點武斷的)提出這「藍彩非本土」的論點,是來自不同年代在台北縣市6個採樣與飼育的經驗(Rinco把這當作是個人未經量化的觀測,藍彩的出現率是0%),不過這並不是rinco首提。在板上Rinco並不是把它當作假說來陳述,而是當作事實(科學上我是無權如此的,但這是我對野生群體的觀測)。所以只要這事實被推翻,Rinco就沒有任何立論基礎了,這也必須承認。至於其他的論證(有點漏洞百出的XP)都是用來支持這個「結論」的。以上邏輯上若有錯誤也敬請指正。

又當然彩兔也有普通色型的,但rinco認為如果藍彩可能真的是「不屈不撓的隱性基因」,其特徵又如此明顯,或許藍彩可以當做是偵測外來(或人工培育)基因的指標。另外一個原因是有藍彩基因的蓋斑是官方正式用來推廣野放的族群,Rinco認為至少在應該保守的做法上,這是很不應該的。Rinco認為這事非攤開來講白不可,這也就是Rinco要害別人長針眼的原因。

看得出來Morgan與Mayr兩外大大在科學的基礎訓練上應該是很紮實的(但開個小玩笑,我也很想挑戰您們在田野調查的見識,嘻),兩位所出的作業有點給他小難,就再給Rinco一點時間吧?

另外關於Mayr大所提的那位小朋友,Rinco是有小小匡正一下,只不過是比較給他用「感化」的啦…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20 03:28pm
為什麼說「競爭排除原則」很好用?因為藉著它,我們很容易粗略解釋下列現象(在此只以淡水魚為例,其中大多仍正處於「現在進行式」):



(一)臺灣原產的青鱂魚(Oryzias latipes),在以撲滅瘧疾為由,於日據時期引進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後的數十年間,逐漸消失。


(二)原產於日本的平頜獵(Zacco platypus),隨著香魚苗自日本引進後,短短的二十年間,使淡水河系中原產的長鰭馬口獵(Opsariichthys evolans,或稱長鰭獵,Zacco evolans)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可參考特生中心出版之「自然保育季刊」第57期,「臺灣產獵屬魚類的簡易區分法」,第33-36頁)


(三)原本只出現於中央山脈以西的粗首獵(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或稱Zacco pachycephalus),經引進東部後,使得東部特有之菊池氏細鯽(Aphyocypris kikuchii)幾近全面性地自各大小水體中撤退,目前僅在少數棲地呈點狀分布。


(四)原產於臺灣西部的明潭吻蝦虎(Rhinogobius candidianus),隨著人為放流入侵東部流域後,已使遭入侵水域中之細斑吻蝦虎(Rhinogobius delicatus)族群縮小,分布區變窄。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20 03:33pm
[這篇文章最後由ncmorgan在 2007/05/20 03:41pm 第 2 次編輯]



但是下列例子,也讓我們知道,縱使「競爭排除原則」聽起來似乎是「其理自明」,卻也有其應用上之不足:


(一)在僅存的少數青鱂魚棲地中,有些仍有大肚魚的族群存在,而且在這些棲地中,兩者似乎仍能維持著一定的數量!



(二)臺灣新紀錄種齊氏石鮒(Tanakia chii),在某些池沼中,與其近緣種臺灣石鮒(Tanakia himantegus)竟能維持彼此相當的數量!(提醒大家一件事,在2006年以前,兩者仍被認為是同一種魚),為何近緣種間之生態習性如此接近(其實目前學界根本不知他倆習性有何不同),卻仍能共存。



(三)產於臺灣北部的短吻小鰾鮈(Microphysogobio brevirostris)與南部的高身小鰾鮈(Microphysogobio alticorpus),在其分佈區重疊處,能發現兩者共處的顯著現象。(再提醒一件事,在2000年以前,兩者是被視為同一物種──「短吻小鰾鮈」的兩個亞種:北部為指名亞種;南部為高體亞種),即使現在各自獨立成種,到底生態區位上的何種差異,讓它們可以共處?



(四)在淡水河流域裡,長鰭獵雖然不如以往多,但在實地觀察中,卻能發現平頜獵一面倒的優勢,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再增加,某些場合,反而出現長鰭獵可分庭抗禮,甚至重獲優勢的情形。



(五)雖然菊池氏細鯽已漸減少,但在少數已有粗首獵入侵的棲所,仍有可觀的族群數量。



雖然如此,「不符合理論推測」的現象,才是激盪出研究主題與方向的主要來源(雖然可能會得罪某些人,但這正是臺灣高等教育中,最欠缺的一環),以及一個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20 04:12pm

比方說,基於前述實例,我們不禁要問:


(一)為何某些棲地中,青鱂魚可與大肚魚共存?理解此一現象背後的實際原因,是否有助於未來青鱂魚的復育工作?



(二)提供菊池氏細鯽「莫攖其鋒,退守一隅以自保」的棲地特徵為何,掌握了此項要因,是否更能有助復育?



(三)短吻小鰾鮈與高身小鰾鮈的共域現象,到底是異域演化完成的兩個物種間之「第二次接觸」(secondary contact of previously isolated species);抑或他倆正是「鄰域物種形成」(parapatric speciation)甚至「同域物種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的活生例證?



若是前者,杜布藍斯基(Dobzhansky)所極力主張的「reinforcement」(發生二次接觸的兩「新生物種」間,其雜交後代因生存上相對處於劣勢,使二者間之生殖隔離反而因重新接觸而獲得強化)是否已經在此多增一野外實證?


若是後者,「相距域遠,隔離愈甚」(isolation by distance)的情形,是否能藉著型態學或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據偵測之?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20 04:13pm
[這篇文章最後由ncmorgan在 2007/05/20 04:18pm 第 1 次編輯]


凡此種種,都是「野外觀察經驗引發理論思考」的實例,當中有些固可歸因於「發生時間還不夠久」、「分類學關係或生活史疑問仍未完全釐清」、「觀察採樣仍不夠完整」等因素,以致尚未獲得決定性的結論,而且有些仍處於「敘述性觀察」的階段,尚未進入量化分析,未來仍需經過嚴格的方法學驗證後方能成立。可喜的是,目前部分發現已獲學者重視並開始研究,因此最多就只能講到這邊........有些事,是不能透露得太清楚的!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了,這些例子大多離不開「物種入侵」、「物種形成演化」與「生態保育」等吸引人的話題,而且材料俯拾即是.......能近舉譬,何假他求?只不過,到底是看熱鬧還是看門道,端視個人修為而已。
 頂部
rinco 發表於: 2007/05/20 11:22pm
小生我對魚並不是太了解,不過以前在青將魚的棲地還真想過這個問題,不是說青將是因為大肚魚的競爭而消失嗎?可是池裡明明就兩種都有呀?rinco好像注意到青將比較出現在邊岸石頭較多的地方,不過只是當下的觀察而已啦!
我想兩種生物棲位是否完全相同而導致競爭排除是很難驗證的事,不過就型態與行為上的觀察,青將與大肚魚至少在食物資源上應該是很相似的吧?那麼青將早期的採集紀錄又如何呢?雖然好像大島還是誰說過青將魚普遍分布台灣西部,但可有標本?有人知道嗎?
至於菊池細鯽rinco就比較難以想像套用競爭排除理論,首先要問這兩種魚的消長是真有因果的相關性還是有其他原因?比方(隨便說說)棲地結構改變或染造成的巧合呢?
演化真是一個迷人的領域,看樣子Morgan真是把書讀通了,rinco也該加加油了。
青"將"魚那個字到底是如何注音呢?可否教一下?
 頂部
ONEWIN 發表於: 2007/05/20 11:46pm
青「鱂」那個字唸ㄔㄤ.
 頂部
rinco 發表於: 2007/05/20 11:52pm
[這篇文章最後由rinco在 2007/05/21 00:08am 第 2 次編輯]

言歸正傳,rinco前面雖然說一直把藍蓋斑非原生當作事實來立論,但到底這還是一個假說,正確的說,是依據個人觀察到以及參考他人說法才讓rinco提出或(如果不是rinco第一個提出)支持的假說.
其實rinco也知道競爭排除的理論不是這麼用的,不過文章看來還通順,也可以試試會不會被抓包也不錯(cc硬凹).不過rinco得承認在"不可能共存"這句話上犯錯.在接下來的一段關於藍彩可能容易被獵食的文字,簡單講就是rinco認為藍彩至少在台灣的環境裡是"有害的基因",應該會不太可能存續(如果曾有的話).
這個話題是一個歷史事件,其實並不容易驗證或反證,當然rinco用了不少情緒性用語例如:藍彩根本不可能是原生.--這原本是不應該的,下回改善吧...(對,不好意思,還有. 不過最近很忙)
 頂部
rinco 發表於: 2007/05/20 11:57pm
onewin大這麼晚了還在這?昌?奇怪沒有呀?我還在用win-me是否有問題?
 頂部
ONEWIN 發表於: 2007/05/21 00:27am
應該是版本問題,
我另一台舊電腦也是WIN ME,
這字也敲不出來,
現在這台灌XP就沒這問題了.
 頂部
ernstmayr 發表於: 2007/05/25 07:1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ernstmayr在 2007/05/25 07:25pm 第 3 次編輯]


下面引用由rinco2007/05/16 11:15pm 發表的內容:競爭排除的理論在此確實是誤用,rinco要先承認.






下面引用由rinco2007/05/20 11:52pm 發表的內容: 其實rinco 也知道競爭排除的理論不是這麼用的,不過文章看來還通順 ,也可以試試會不會被抓包也不錯(cc 硬凹).不過 rinco得承認在" 不可能共存" 這句話上犯錯.






?   ?   ?   ?   ?   ?




orz
 頂部
rinco 發表於: 2007/05/26 06:36am
開個小玩笑,信不信由你,大大別在意?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26 03:52pm

下面引用由ernstmayr2007/05/16 05:46pm 發表的內容:
ncmorgan兄 :
寫得不錯啊!   看完頗能理解原先指教的用意.  這種討論方式, 確實乾淨多了.
講完competitive exclusion, 要不要順便介紹一下character displacement?



謝謝指教!


「character displacement」是討論蓋斑地區型態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生態區位的討論還在撰寫中,俟小弟完成並po出後再續談之-----這可是大工程哩!

 頂部
ncmorgan 發表於: 2007/05/26 03:57pm
推薦一篇個人相當喜愛的文章:


http://ccms.ntu.edu.tw/~ding/aves/desperado.htm


對玩魚的人而言,把裡面的「鳥」字都轉換成「魚」字,道理相通。


雖然網路上流傳這篇文章已歷時經年,但許多觀點仍歷久彌新,也許能對這話題裡出現的某些爭議有點幫助。
 頂部
rinco 發表於: 2007/05/29 04:09pm

下面引用由ncmorgan2007/05/26 03:52pm 發表的內容:
「character displacement」是討論蓋斑地區型態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生態區位的討論還在撰寫中...


期待Morgan兄大作,
不過 實在無法理解"特徵變換"理論在蓋斑地區型態差異,難道蓋斑在台灣有共域的近源種嗎?Morgan大可否小透露下?
 頂部
ernstmayr 發表於: 2007/05/30 06:31pm
[這篇文章最後由ernstmayr在 2007/05/30 06:34pm 第 2 次編輯]

唉..........



rinco大似乎對"觀察現象與理論之間的即時應用"有所偏好.   我想提醒一下, "寫點有說服力的文章"並不像泡杯三合一咖啡一樣, 只要開封就可立即享用-----而且簡單, 好喝又提神的!





下面引用由rinco2007/05/29 04:09pm 發表的內容:
難道蓋斑在台灣有共域的近源種嗎?





看到這個問題, 我想告訴rinco大, 還是同樣的毛病---理論的理解不夠深入.   如果每次任何理論都著重表面意義, 如同先前輕率地引用"競爭排除理論"一般, 那麼您的"實在無法理解"對其他人來說, 是實在很容易理解的........說多了, 可能又會被說在給他人戴帽子, 算了!



不教而誅, 不是我的風格, 因為character displacement這話題是小弟多事, 提醒ncmorgan大解說的, 所以我想在此提供一點資料,以示負責-----ncmorgan大請多包涵!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acter_displacement



內文第25行 :  The results of numerous studies contribute evidence that character displacement often influences the evolution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among members of an ecological guild  (Dayan and Simberloff 2005).



也可直接閱讀這篇論文(第881頁, 右半邊"species and guilds"的內容):
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doi/pdf/10.1111/j.1461-0248.2005.00791.x



注意到沒? 又新增加了一個專有名詞---生態同功群(ecological guild), 甚麼意思呢?  把它搞懂, 您就知道特徵移位(displacement這個字在此現象中的意義為"移開", 並非"替換")為何不一定要發生在"共域的近源種"間了.





下面引用由rinco2007/05/26 06:36am 發表的內容:
開個小玩笑,信不信由你,大大別在意?





說真的, 我衷心希望這句話不會又是個玩笑. 如果是, 那我真的能夠理解ncmorgan大提供"業餘鳥人與科學研究"一文的用意.
 頂部
vindi 發表於: 2007/05/31 01:00am
這帖是好文。推!!!
言之有物,不致浮談無根。

多謝樓上各位的賜教與分享!!!
 頂部
rinco 發表於: 2007/06/02 08:07am
[這篇文章最後由rinco在 2007/06/02 09:58am 第 2 次編輯]

to Meyr 大

說"難道...近源種"並不表示rinco就認為只有近源種才會有競爭現象.
只是希望能得到一些hint來了解Morgan大的理論,蓋班的生態同功群又何在呢?光從型態,行為上考量,rimco實在是想不出"(可能)因特徵移轉而產生各地型態(包括體色)變化"會是如何?當然誠如您所說的自己無法理解可能別人卻很容易理解,也有可能這是Morgan大不能說太多的idea,只是相信很多人都和小生一樣好奇的,"但問無妨嘛!?"
好啦不開玩笑,rinco非常佩服兩位解說之餘還能提供的一些好文,rinco一一拜讀(包括丁老師的那篇)實在獲益良多,您提供的這篇,rinco會再仔細研讀再來報告.多謝.

 頂部
老方 發表於: 2007/06/17 10:25pm
現在氾濫於各湖泊的珍珠石班.以前在水族館也叫做花豹.
還好現在沒人為炒作.不然大概又要爭論兩者差異性了.
蓋斑應非台灣特有種.某些物種在不同的地域.外表本來就會因環境水質因素.而有些許差異.像現在的三間.以前都叫皇冠三間.現在由於商家刻意炒作地域差異.而分出薩伊.奇果馬.剛果.....價錢相差十萬八千里.但還不都是產於坦干依喀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