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蕨類植物 ] (/tbgweb/cgi-bin/forums.cgi?forum=22)
--- [新聞] 農委會:台灣2種瀕臨滅絕稀有蕨類復育成功 (/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22&topic=2638)


-- 作者: 飛翔的草
-- 發表時間: 2007/04/03 10:35pm

[這篇文章最後由飛翔的草在 2007/04/03 10:38pm 第 1 次編輯]


[url=http://www.idn.com.tw/article/article_content.php?catid=4&catsid=1&catdid=2&artid=20070403abcd001]http://www.idn.com.tw/article/article_content.php?catid=4&catsid=1&catdid=2&artid=20070403abcd001[/url]

[url=http://tw.epochtimes.com/bt/7/4/3/n1667353.htm]http://tw.epochtimes.com/bt/7/4/3/n1667353.htm[/url]

[img]http://tw.epochtimes.com/i6/704030748031778.jpg[/img]
台灣原始觀音座蓮
[img]http://www.idn.com.tw/productimage/20070403abcd001.jpg[/img]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
 
 
【記者郭泰淵台北報導】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及其研究團隊,經過六年的努力,於實驗室成功繁殖台灣兩種瀕臨絕滅的稀有蕨類,並將它們移植回到原生育地,為台灣的保育史寫下令人振奮的紀錄。

全世界蕨類植物約有12,000種,其中北美地區約450種,歐洲約150種,台灣則約有650種。其中的原始觀音座蓮,是一群在演化歷史上非常古老的蕨類植物,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它們的祖先可以追溯至侏儸紀中期,也就是據今約1億8千萬年前。台灣的原始觀音座蓮只有台灣原始觀音座蓮及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兩種,都是台灣的特有種類,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

台灣原始觀音座蓮,目前只分布在台北烏來及南投蓮華池兩地,植株數量少於1000株;而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的情況更糟,目前僅見於台北烏來地區,但數量少於100株。因此,稱這兩種植物為國寶級植物一點也不為過。

由於生育地的狹隘,族群個体數目的稀少,這兩種原始觀音座蓮野外族群的滅絕風險極高,必須立刻進行保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的邱文良副研究員、黃曜謀博士、鄭育斌博士、陳俊銘先生,及其研究團隊,包括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翁韶良先生、國立成功大學的蔣鎮宇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江友中教授、國立台南科技大學的謝宗欣教授,以及元培大學的周雪美教授等研究人員,在獲得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及烏來雲仙樂園的全力支援下,共同探討其遺傳基因多樣性及繁殖方法,積極展開這兩種原始觀音座蓮的復育研究,經過六年努力,終於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有效化解族群數量稀少、瀕臨滅絕的危機。

蕨類植物的大量繁殖通常透過孢子進行,但這二種瀕危特有的蕨類,卻無法以一般的孢子繁殖法使其發芽。研究團隊歷經多種嘗試,終於發展出用孢子生產台灣原始觀音座蓮幼苗的技術。不過,孢子培養時間很長,成苗率也很低,需要其他復育技術的協助。至於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林試所邱文良博士表示,其孢子發芽技術尚待突破,應考慮尋找其它的方法來繁殖後代。

研究團隊的另一成就是成功完成托葉繁殖:切取少量原始觀音座蓮的托葉,清洗後置於土壤中進行培養。約在三個月後,托葉的側邊開始生根、抽葉長出新苗;再經過一年的培養,台灣原始觀音座蓮托葉繁殖成功率有40%,伊藤式原始觀音座蓮繁殖成功率更高達90%。

邱文良博士進一步說明,這種繁殖方式克服了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無法以孢子繁殖的困境,也縮短了台灣原始觀音座蓮以孢子繁殖所需的時間,同時提高了它們的繁殖率。這個成果也獲得世界保育人士的肯定,並發表在英國蕨類學會2006所發行的期刊Fern Gazette中。

雖然托葉繁殖是一種無性繁殖,繁殖出的幼苗缺少基因多樣性。所幸研究團隊檢視了兩種植物的DNA資料後,發現它們的族群都還維持高度的多樣性。因此,往後只要對每一現存植株的托葉進行無性繁殖,就可以避免遺傳基因窄化的問題。

目前實驗室繁殖成功的這兩種觀音座蓮植株,部份已移植到台北植物園的蕨類展示區中,歡迎民眾前往參觀;另部份則送回原生地烏來雲仙樂園,以擴大野外族群,試植情形相當良好。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邱文良博士說,林業試驗所將陸續把實驗室繁殖成功的植株移回雲仙樂園,繁殖技術也會移轉給保育界,期使這兩種國寶級的觀音座蓮能永遠保存下來。2007/04/03


-- 作者: GibbosaWu
-- 發表時間: 2007/04/07 03:19am

"全世界蕨類植物約有12,000種,其中北美地區約450種,歐洲約150種,台灣則約有650種。其中的原始觀音座蓮,是一群在演化歷史上非常古老的蕨類植物,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它們的祖先可以追溯至侏儸紀中期,也就是據今約1億8千萬年前。台灣的原始觀音座蓮只有台灣原始觀音座蓮及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兩種,都是台灣的特有種類,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

樓主以及各位塔友大家夜安:

台灣島在地質史上是一個年青資淺的新生島嶼.
就連3400M高山出土原屬海底的貝類化石化石均不超過3000萬年.
所以台灣的原始觀音座蓮應該沒有那麼久的歷史.

現在是間冰期.上一個冰河期約25000年前才消退.
當時冰河在台灣最南端達北回歸線之緯度.
烏來拔刀爾山與南投全境在當時均遭冰原覆蓋.
冰塊中當然是沒辦法長任何蕨類的.

以此推論.台灣的原始觀音座蓮如果只長在上述兩地.應該是較近代的產物.
農委會隨便乎巄個1億8千萬年的化石就和台灣較近代的原始觀音座蓮畫上珍稀的等號.似乎犯了邏輯上的謬誤.

任何地區都有當地珍稀的動植物.物種珍稀當然寶貴.
但這和它有個1億8千萬年的阿祖是風馬牛毫不相關的.


-- 作者: abort
-- 發表時間: 2007/04/07 10:35am

这种新闻简直是垃圾,太夸张了吧。
保护环境就行了


-- 作者: GibbosaWu
-- 發表時間: 2007/04/07 04:28pm

雖然每個研究學者都希望自己研究的主題和發表的結論受人重視.
但引喻失當或讓人發生認知錯覺..就比較值得非議.
也許這對相干人等繼續爭取後序的研究經費有幫助吧.

新聞倒不是垃圾..誇大也必有動機.
只是純粹的研究結果被不相干的事證不當"旁徵博引".
讓人發生認知上的錯覺.感覺瑕有掩瑜而已...

哺乳類的祖先也源自1億數千萬年前某種原始穴居哺乳類.
台灣的曹族/邵族/賽夏族也許比台灣原始觀音座蓮族群數目還少.
依農委會研究學者的思維.
曹族/邵族/賽夏族..係臺灣特有(?)..族群稀少..化石證據可達1億數千萬年前..
豈不都成了國寶?

國寶的品項會不會太多啊?


-- 作者: boschniakia
-- 發表時間: 2007/04/09 10:20am

我想,新聞的文句中出現"1億8千萬年前"的字眼,並不是在說明臺灣的原始觀音座蓮這類植物在那時候就出現了。在我看來,這段文句,僅是在交代這類植物的祖先大概在地球上是何時開始出現而已,並沒有強調在台灣出現的時間點。
這樣的描述,感覺就像書上會說"地球約在45億年前形成"這樣吧...

以上是個人的小小意見...


-- 作者: trapa
-- 發表時間: 2007/04/09 11:14am

[這篇文章最後由trapa在 2007/04/13 06:44pm 第 2 次編輯]


-- 作者: yodnom
-- 發表時間: 2007/04/14 00:06am

同意b大之說法。
原始觀音座蓮在台灣存在的時間也許不長,但可沒規定他們的祖先一定要在台灣。
另外再補充一點,我們會說一個物種很〔古老〕通常不是指它真的活了很久,而是因為它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特徵。因此研究者的本意或可解讀為原始觀音座蓮在1億8000年前就已經存在,而與化石對照顯示,這麼多年來原始觀音座蓮這個類群在外貌上的改變相較於大多數的植物,是比較少的。我們看著這株新鮮的植物,並且瞭解它已經用這樣子的外形在地球上繁衍了這麼多的年頭,那是多麼奇妙的一件事,也就是它們珍貴而亟需保護的原因。
今天如果台灣原住民有一支長相與生活型態和古早以前的山頂洞人十分接近,那麼無疑地他們會被視為國寶。
雖然記者在報導本身不專精的領域時常會有誤解或斷章取義,
但就此篇報導來看倒是沒有出現很大的語病或刻意引人誤解,只是沒說得很清楚而已。


-- 作者: salvinia
-- 發表時間: 2007/04/14 01:26am

雖然說原始觀音座蓮的"原始" 我覺得在使用上與目前研究的認知有所出入
但是這篇文章基本上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實的地方
或許強調的部份有點噱頭 我不否定
不過這也不會讓人產生誤解
我們目前認知的仍存活物種都演化到同樣的現在 到底誰較原始呢?
這兩個字的用法亞德兄前面也有很詳細的解釋
共同祖先 也是一個有點模湖的用法
如果我們想像生命可以追朔到單一起源
我也可以說我這個多細胞的人科動物跟某個單細胞的細菌有共同祖先
但是這個共同祖先的型態是會比較持疑的
如果這個久遠的共同祖先跟現今的細菌非常相似
把這種細菌認知成原始的 也很直觀的聯想
畢竟他比這個人類保留更多祖先型的特徵

話說回來 這篇文章的重點應該也沒必要放在記者的新聞稿
我也不想討論 這是否是特有種 還是珍稀的類群
我相信 也確實看到 這群研究者背後的努力
這是應該正面鼓勵的


© 中文版權所有: 塔內植物園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