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蕨類植物 ] (/tbgweb/cgi-bin/forums.cgi?forum=22)
--- 尋找稀有蕨類 (/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22&topic=2038)


-- 作者: medulla
-- 發表時間: 2006/01/04 02:31pm

大家好
       我正在尋找台灣原生稀有蕨類, 學校科展要用到, 有誰能提供意見有哪些適當的材料或是給我一些活體,感激不盡
  我在高雄


-- 作者: slug
-- 發表時間: 2006/01/04 03:21pm

很好奇的 為什麼一定要稀有的咧∼∼∼
說說你想做什麼吧, 要不然既然是稀有種誰手頭有這麼多∼∼
我提供幾個 筆筒樹 Cyathea lepifera (Hook.) Copel.
本種在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列為稀有種
毛蕨 Thelypteris interrupta (Willd.) K. Iwats
本種在台灣依IUCN評估標準被列為VU級
高山鳳丫蕨 Coniogramme procera (Wall.) Fee
本種在台灣依IUCN評估標準被列為NT級
鹵蕨 Acrostichum aureum L.
本種在台灣依IUCN評估標準被列為EN級
薄葉擬茀蕨 Phymatosorus nigrescens (Blume) Pichi Sermolli
本種在台灣依IUCN評估標準被列為CR級


-- 作者: 兔兔
-- 發表時間: 2006/01/04 03:54pm

就是啊,稀有种本来就少见,而且也不忍心多采,如果真的是只要活体的话可以去植物圆看看的,很多都有引种。其实很多人都有收集珍惜蕨类标本的爱好,这里有C.hemionitis(单叶贯众) C.nephrolepioides(低头贯众)和Isoetes japonica(宽叶水韭),都是标本了。


-- 作者: medulla
-- 發表時間: 2006/01/04 06:09pm

來跟各位說明一下為什麼要用稀有蕨吧
題目是蕨類原葉體培養
想要知道某種稀有蕨類的原葉體之最適生長溫度,介質等等
藉此提供未來在此種蕨類保育或復育的基礎資料
不是因為它是很有價值的稀有蕨類才做的
這樣能接受嗎
有誰能提供採集地或活體的
感激不盡


-- 作者: trapa
-- 發表時間: 2006/01/04 08:28pm

老實說...之前看過很多這類的所謂"研究"...
不外是口號很響的說要了解該稀有生物的繁殖機制進而復育...
最後呢...反而殘害了更多該種稀有生物...

不是潑冷水...只是希望多想想...有需要一定找稀有植物嗎?
明星物種是有做的價值...但如果能把平凡不過的物種作出不凡的價值不是更高明??


-- 作者: yamai
-- 發表時間: 2006/01/05 00:01am

如果有的人直接把孢子給他是還好. 但若真要到原生地採集, 很難預料事情的後續發展.

題目不需要鎖在所謂的稀有物種上, 這不會在科展上有加分效果.  要真的搞到比較有名的稀有物種, 評審委員可能還要質疑你的種源正當性跟必要性...

我倒是建議你先找一些蕨類原葉體培養的報告來看, 有幾篇是網路上搜尋就有pdf檔的, 或是廣泛一點尋找不同研究方向的蕨類報告. 像是分類, 族群分析等等科展作得來的範圍.

能的話也可以找幾位比較著重在蕨類研究的老師詢問他們的意見
南部像是中山大學都有可以請益的對象

再來決定要作的題目跟方向



-- 作者: rio
-- 發表時間: 2006/01/05 00:13am

[這篇文章最後由rio在 2006/01/05 00:23a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yamai[/u]在 [i]2006/01/04 10:01pm[/i] 發表的內容:[/b]
如果有的人直接把孢子給他是還好. 但若真要到原生地採集, 很難預料事情的後續發展.
題目不需要鎖在所謂的稀有物種上, 這不會在科展上有加分效果.  要真的搞到比較有名的稀有物種, 評審委員可能還要質疑你的種源 ...
[/quote]
同意!!

to medulla
http://www.biol.ntnu.edu.tw/formosa/2004.39.1/2004-39-1-33-39.pdf
http://www.biol.ntnu.edu.tw/formosa/2004.39.2/2004-39-2-83-91.pdf
這裡有2篇中文的可以參考
你可以進一步找引用的文獻


-- 作者: yamai
-- 發表時間: 2006/01/05 00:54am

唉悠悠
就是故意不跟他說, 要他去查阿..你怎麼貼出來了?

學習研究的方法跟態度, 才是科展的本意阿
這些從網路上就可以輕易查到的東西, 要是連查都不會..就連作科展都不用啦.. 所以要讓他去練習使用這些工具阿


-- 作者: medulla
-- 發表時間: 2006/01/05 09:33am

[這篇文章最後由medulla在 2006/01/05 12:37pm 第 1 次編輯]

哈哈哈,"稀有"的主題確實能為冷冰冰的論壇帶來活力,大家都很有保育的概念,而且都能落實觀念,感謝大家的指教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6/01/05 11:24am

恐怕您想太多了.
至少以塔內的蕨版而言..我想7成以上的相關文章都是很大眾化種類的...
當然. 科學不設限. 一開始的構想版圖..無論如何都是個人的事情
但更多事情..不見得就是那麼浮面化.

個人的小意見.


-- 作者: slug
-- 發表時間: 2006/01/05 11:34am

嗯嗯∼∼∼
在我寫二樓的回應時,我也在想,一個中學生的科展能做什麼
大約八年前,新竹實驗中學的學生也曾經問我過類似的方向
印象中數年前也有高雄中學的學生問過我,
沒錯,蕨類的生活史中,配子體的形成中生理學以及生殖生物學
實在是非常吸引人的題材,但是,我認為中學生不適合以稀有物種作為材料 (又要開始拉哩拉雜一大堆了)

在二樓的物種,其實都是台灣(或是某些地區)稀有,也是為了你接下來可能的回應[配子體的培養]作準備
這些物種的配子體培養的時間可能較短,收集材料也比較容易

筆筒樹在台灣的族群,我想大家都知道,但是在中國大陸卻是十分稀有
毛蕨在台灣,對水生植物有興趣的朋友,應該也知道族群不小
高山鳳丫蕨,在台灣過去被列為稀有,但在嘉義可以看到上百株在同一地點,且中國西南也有分佈
鹵蕨,在熱帶亞洲地區的海濱的沼澤也是廣泛分布種
薄葉擬茀蕨,雖然數量較少,但也是廣泛分布的種類

不知道這樣隱藏在這個名單後的意思,你想出來了嗎?
稀有物種的意義為何?人們又站在怎樣的立場談保育?有必要保育嗎?
換個角度想,這些稀有植物在台灣的保育價值是否
  比台灣特有種或是以台灣為分布中心的種類重要?

中學科展多半是在短時間內做的實驗,對我來說重點不在材料和方法
 重點在觀察以及數據分析及解釋,以及思考架構問題的所在
這對稀有蕨類物種配子體發育往往動輒數個月甚至更久
(想想可能因生殖障礙造成稀有)
除非長時間的等待觀察可以帶給你們時間檢閱更多的文獻資料,
不然只是折磨和磨損對科學研究的熱情

我不知道你是中學教師還是學生,九樓的語氣讓人看的有點錯愕
保育兩個字人人會說,可是會做的人有多少?
量量溫度,數數萌發率就可以保育復育,
中學程度的你可能還要多向這裡許多人請益,
保育這把尺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標準,不論哪時我都願意提供我的想法(想到數年前的書帶蕨)
因為這樣觀念才有可能藉由對話散播出去
來,火是你點的,談談你的想法作法吧


-- 作者: medulla
-- 發表時間: 2006/01/05 12:30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campbell[/u]在 [i]2006/01/05 11:24am[/i] 發表的內容:[/b]
恐怕您想太多了.
至少以塔內的蕨版而言..我想7成以上的相關文章都是很大眾化種類的...
當然. 科學不設限. 一開始的構想版圖..無論如何都是個人的事情
但更多事情..不見得就是那麼浮面化.
...
[/quote]
呵呵, 版主, 講話不要那麼文謅謅的嘛
討論版確實沒那麼科學,
主要以娛樂及嗜好味道居多,
討論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我最不會做的事就是想太多,
呵呵, 開個玩笑##


-- 作者: medulla
-- 發表時間: 2006/01/05 03:3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edulla在 2006/01/05 03:55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6/01/05 11:34am[/i] 發表的內容:[/b]
嗯嗯∼∼∼
在我寫二樓的回應時,我也在想,一個中學生的科展能做什麼
大約八年前,新竹實驗中學的學生也曾經問我過類似的方向
印象中數年前也有高雄中學的學生問過我,
...
量量溫度,數數萌發率就可以保育復育,
中學程度的你可能還要多向這裡許多人請益,
保育這把尺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標準,不論哪時我都願意提供我的想法(想到數年前的書帶蕨)
因為這樣觀念才有可能藉由對話散播出去
來,火是你點的,談談你的想法作法吧
[/quote]
  slug兄, 我知道你是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可是請不要小看中學生量量溫度,數數萌發率的簡單科展實驗,說不定能從中發現到什麼新的idea也說不定
  只是來蕨版跟各位求救而以,求稀有蕨類孢子確實會引起爭議,但不是過錯,請勿說我點火
  再來,說別人只有某某程度是很沒有禮貌的行為,這種語氣少用,書讀多了,多多少少會有點恃才傲物,不要說不會,每個人都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包括我也是,要學會謙虛,縱使你是超專業
  不能把科展實驗看成是要投到SCI期刊的研究,科展實驗的目的只是要中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流程,細節,進而啟發對科學的興趣,如果能利用旗艦物種或保育物種作較深層的了解(可以直接,也可以是間接的),也許能建構學生的基本保育觀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能讓學生親近那些平日只能在書上電視上看到的動植物,我相信這絕對有百利而無一害,不要跟我辯駁說那怎麼不拿貓熊來作實驗...事有輕重緩急,有程度上的差異,不能用同樣的觀點去看待每一件事
  會想以稀有蕨類為題只是如此,因此構思很單純,不要想太多,看來我得另尋他法,在這裡只是得到批判性的迴饋,而不是建議性的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6/01/05 07:20pm

容插一小段話

很顯然的. 既然. medulla認為. 在這個篇主題中. 其他人對於您的想法並不了解而驟下批判性的結論
但, 反之, 身為提出問題者的您, 有沒有真的了解其他人在說什麼呢?..說真的...個人看不太出來
這樣一來. 所謂''只是得到批判性的迴饋''是不是過於情緒化且武斷了呢?

然後, 個人認為,  medulla兄企圖以稀有的物種作為明確目標  
但另一方面在提出討論與回答中, 使用了太多的假設語氣, 難免令人生出天馬行空的感想

再之..一般大眾所被教導的, 植物通常比不上會和人互動....的動物引人關注
蕨類又是植物中較冷僻的一門
既然都說明是中學生科展了. 那大家都知道的旗艦物種好像還輪不到蕨類上頭吧?
又. 如果您的企圖是讓學生親近那些平日只能在書上電視上看到的動植物
坦白說. 這應該是平日累積養成的...不該是打著科展的號召
引出一群所謂菁英學生. 來做這些恐怕跟升學率有關的東西

以上絕非文字遊戲,
就如同我們只能藉由您的用字遣詞來了解您對內容物的想法
其他的我們無法, 也不一定想了解那麼多

無論如何
希望你可換一個角度將此討論串的文章再看一下
有很多詞彙..不是那麼輕鬆就可以挪用的

以上.


-- 作者: slug
-- 發表時間: 2006/01/06 05:21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medulla[/u]在 [i]2006/01/05 03:37pm[/i] 發表的內容:[/b]
  slug兄, 我知道你是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可是請不要小看中學生量量溫度,數數萌發率的簡單科展實驗,說不定能從中發現到什麼新的idea也說不定
[/quote]
  如果我的學歷會讓你有壓力,那真的很抱歉。
  我只想用我的知識和大眾一起分享認識蕨類。
[quote][b]下面引用由[u]medulla[/u]在 [i]2006/01/05 03:37pm[/i] 發表的內容:[/b]  
  只是來蕨版跟各位求救而以,求稀有蕨類孢子確實會引起爭議,但不是過錯,請勿說我點火
  再來,說別人只有某某程度是很沒有禮貌的行為,這種語氣少用,書讀多了,多多少少會有點恃才傲物,不要說不會,每個人都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包括我也是,要學會謙虛,縱使你是超專業
[/quote]
  我所說的點火,是針對你曾提到"保育稀有蕨類"的部份。
  我所謂的點火並無任何詆毀之意,主要是對應你的"冷冰冰的論壇"
  如果我說中學生程度的話或語氣傷害到你的自尊,那我在此鄭重道歉。

[quote][b]下面引用由[u]medulla[/u]在 [i]2006/01/05 03:37pm[/i] 發表的內容:[/b]
  不能把科展實驗看成是要投到SCI期刊的研究,科展實驗的目的只是要中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流程,細節,進而啟發對科學的興趣,如果能利用旗艦物種或保育物種作較深層的了解(可以直接,也可以是間接的),也許能建構學生的基本保育觀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能讓學生親近那些平日只能在書上電視上看到的動植物,我相信這絕對有百利而無一害,不要跟我辯駁說那怎麼不拿貓熊來作實驗...事有輕重緩急,有程度上的差異,不能用同樣的觀點去看待每一件事
[/quote]
  不要因為我在的位置就推想我該怎麼想吧:)
  如果我只想到SCI那我就不會在這裡浪費時間了

   我說過,觀念可以藉由對話散播出去

  因此,我得以看到你對中學生科展的想法∼∼
      得以瞭解你對保育物種的觀念

[quote][b]下面引用由[u]medulla[/u]在 [i]2006/01/05 03:37pm[/i] 發表的內容:[/b]
  會想以稀有蕨類為題只是如此,因此構思很單純,不要想太多,看來我得另尋他法,在這裡只是得到批判性的迴饋,而不是建議性的
[/quote]
  「稀有蕨類」其實就是一個很大很有趣的問題。
  這裡面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說
  VU NT EN CR都是IUCN 1994年所列的評估等級,其實之下還有文章
  .....
  其實要在網路上找稀有蕨類的種類和分布資料,很容易吧
  看你是要農委會的版本,郭城孟老師的版本,還是黃增泉老師1999年的名單
  唉  

  但要是只要活體來做科展,看起來真的只像扛著保育的大旗
  後面我就不說了


-- 作者: hammer
-- 發表時間: 2006/01/06 09:54am

針對這個問題  個人倒是爬了一下網路
找到官方的計畫  提供參考一下  以下是節錄

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實施要點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一日科展字第0940003786號令發布

附件九
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參展安全規則

參、準則:
一、從事科學研究應以善待生物及不影響生態為原則,於製作展品時,尤應將維護作者自身及觀眾之安全健康及保護生物之生存環境為主要考慮因素,並不得有虐待動物、影響稀有植物生存之傾向。
二、對保育類之動植物從事研究時,須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同意書。

個人認為  在取材方面  可能尊重計畫的說明
會引起的糾紛會少多


-- 作者: salvinia
-- 發表時間: 2006/01/07 01:30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medulla[/u]在 [i]2006/01/04 06:09pm[/i] 發表的內容:[/b]
來跟各位說明一下為什麼要用稀有蕨吧
題目是蕨類原葉體培養
想要知道某種稀有蕨類的原葉體之最適生長溫度,介質等等
藉此提供未來在此種蕨類保育或復育的基礎資料
...
[/quote]
我覺得在討論保育生物學會牽扯到另一層次的觀念
這樣的topic可能會招不少的爭議
如果做這個題目會有太重的責任感
我覺得不如換個方向
例如把重點放在研究廣泛分布種的生態生理
這樣的deta也可以提供一些"特殊"物種可能的生殖障礙的了解
我覺得這是一體兩面的 而且我覺得研究前者評價可能比較高也有分析上的挑戰性(因為討論的範圍就很大了 而且你的deta也可能會較多變化與不預期的發現)
這樣的研究做的好 我相信是更有價值的
因為世界整體的觀點我覺得台灣並沒有一個很特殊的很侷限的分類群值得來做這樣珍稀物種的研究
我想說的另外一個主題 "我"覺得也很有趣
有些物種在一些嚴苛 旱生環境下怎麼完成他的life cycle
目前以台灣material為研究 的資料並不多
或許您可以試著做做看 在人工的環境下
雖然小弟目前沒有特別在收這些spore germination和life history的資料
不過對apogamy還蠻有興趣的 很期待多一些這方面在台灣蕨類的資料
當然以上只是小弟我淺薄的意見
以小弟的資歷 也不至於來點火 有火我就偷笑了


© 中文版權所有: 塔內植物園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