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Rockmanx4myg
分享新的食蟲觀點~介質 食蟲格言(一)~~~"介質乃根之居所" "根乃食蟲之基礎" 從第一盆種植的食蟲入手開始,各位食蟲朋友就進入了持續學習的時期,經過自己了解嘗試和向其他食蟲朋友交流所得的,每天也會吸收新的知識,從而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想法去種好自己心愛的食蟲 由於開始種植食蟲之時,只是一時的興趣,而本身的環境下能夠得到的有關食蟲知識十分之缺乏,香港在早年前只有約三到四個品種食蟲可供購買,而當時人們對食蟲的認識還不足,在市場上的吸引力不大,所以發展很慢,有些小型的食蟲植物價格比較大眾化,但願意買的人還是比較少,捕蠅草當時在香港人心中只是一件會動的玩具而已,就因為當時能和其他人交流的機會太少,所以只能夠用有限的知識中自尋找出獨特的食蟲種植方法,每天的種植當中也能得到不少經驗,也自我嘗試出一些和其他食蟲朋友不同的新食蟲種植方法和觀點,有許多還是各位沒有想像過和不敢嘗試的古怪方法,希望對於日後食蟲界有更好的發展! 我的第一盆食蟲是花市豬籠草,種了不到一個月就死了,心有不甘,所以努力去找尋食蟲不死之法,得到了一些基本知識後,我入了一盆當時比較高價的品種大豬~銀龍!就在那時候種到現在,所以開始種食蟲的朋友不要灰心和害怕死了一盆花市豬籠草而放棄種植其他品種的豬,因為每一個品種對環境的要求也不同,本人覺得花市豬籠草比其他的豬籠草難種得多,人們常犯的錯誤就是~只聽別人說而忘記自我嘗試~~其實~[別人說簡單的對自己原來是困難的] 新手對換泥比較陌生,由食蟲植物入手開始就要準備好適合的介質作定時的更新,對於因介質問題而令食蟲死亡的事件多的是,所以想快些找出其中一些重要和經常出現的原因和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建議給各位了解和參考,好讓各位也可以早日享受種植食蟲植物的樂趣 *重點介質問題(一): *重點介質問題(二): 經過各位前輩長年累月對食蟲介質使用經驗中~泥炭土,水苔,珍珠石,蛇舌木等已成了現今食蟲的主要介質材料 這兩種介質相信對大家也不會佰生的 (一)太乾~有些種植者清楚知道介質的要求是中度的濕度和透氣,所以會等介質表面開始有些乾的現象出現時再給澆水,但是日子久了,發現食蟲植物沒有生長好,反而想枯萎,原因是當介質中心部份到了一定的乾度時,你再去澆水,水份只會給泥土表面所吸收,中心部還沒有吸收足夠的水份,其餘的水份就在盆下的孔很快去流走了(注*泥炭土的情況比較明顯,而且乾了的泥炭土會有浮水/防水的特性,所以澆的水會很快地流走,就好像把水澆在玻璃之上,留下一些小水珠,其他就很快流走了),因為用肉眼不能看透盆中的介質濕度如何,所以澆水後見到泥面的顏色變深,就以為給了足夠的水份,最終因植物長期缺水而受傷甚致死亡 (二)太濕~比較常出現的問題,水苔和泥炭土其吸水力是好強的而且沒有肥料,對於食蟲這種要求長期生長於高濕環境的植物來說是一種簡單而方便的材料,但是食蟲本身所要求的重點是空氣中的高濕度而不是介質中的,所以當這些植材一旦吸收了足夠的水份後,就很難從盆中流走,介質如果太濕,時間久了就有機會因為過濕而產生細菌和腐爛的現象,基於"介質乃根的居所"的互動關係,從而引致根部出現問題,最後產生爛根的情況 (1)泥炭土+珍珠石~1:1 基於單一的介質使用會產生以上的問題,所以為了增強其透氣功能,就有人想出使用以上的混合植材,大大增加了透氣的能力,但是混合兩到三種材料的話,成本就自然增加了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蟲害,在混合介質使用過程中,泥土附近常出現三四隻貌像蒼蠅的黑色小飛蟲,有時拿起盆子時,就從泥土中一隻一隻飛出來,原因是泥炭土的密度較低,令一些小型的昆蟲很容易走進,用心去想和分析一下,這些小飛蟲為甚麼會喜歡食蟲的介質呢?難道飛蟲的食物是泥土?難道飛得太久口渴想飲水呢?原來只是為了一個簡單的目的,就是為了繁殖下一代。你可能會說螞蟻也會做相同的事,為何他們說不上害蟲呢,原因是那些小飛蟲的幼蟲以食蟲植物作為食物,他們的幼蟲不容易被發現,透明的身體,加上每當感到輕輕的震動就能快速移動回泥土中,令人十分煩惱,因為成長需要大量的營養,所以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張閞口吃,而長大的時間很快,化了成蟲後不久就能生產下一代,所以由二變六,六變二十,泥土中的根和莖好快就被破壞,所以其實介質不單作為吸水的媒介,也是有著一種保護食蟲植物的深層使命,大家不可輕視! 有幸我身處之地方的野外到現時還能找到原生品種的食蟲(包括豬籠草`毛氈台`狸藻等),令我有機會從中學習到他們的生長環境,比起只在文章中得到的知識更能了解其真實的一面,對日後種植食蟲植物打好了更深的基礎!我也向了大自然請教了介質的問題 野外的食蟲介質內收藏了甚麼秘密呢?為何沒有人定期幫他們換泥也能長得那麼強壯呢? 吸收了這麼豐富的經驗後,腦海漸漸出現新的食蟲介質程式,希望向大家發表一下,供大家參考 泥炭土: 可說是食蟲介質中不可缺少的,但因為有以上的問題發生,所以使用的比例較少, 到了換介質的時候,把一份泥炭土加進兩份沙粒中,用手把他們混合在一起就可以馬上使用,由於沙粒比較細小而且本身有重量,所以在加入的過程中,比以前使用的介質密度高,沙粒利用本身的自由滑動的性質,很快就填滿了盆中每一個的空間,令加入的介質和食蟲的根有良好的接觸,固定了全盆的植株,使其穩定生長,另一個重點是不會像單一使用泥炭土那般在第一次的加水過程中向下沉及流失,令植株移位,這個比例的混合介質加到盆中約3/4的高度時就足夠了,最後是用純沙粒覆蓋1/4的空間,那就完成了這個和大自然一樣完美的工程了! 你也許會提出為何會想到用沙粒呢?有甚麼好處呢? 我一一向大家解釋 想出用沙粒這材料是從家中種植的仙人掌和對原生地分析後作出的決定,原生地的泥土表面少不了這一種普通的沙粒,就是因為太不起眼而給人們所忽略,仙人掌多是用沙粒來種植的原因是排水及吸水力強的關係,排水方面~沙的密度比較高,澆水時會把多餘的水份快速地排出,從而有通氣的效果,大大減低了因介質中的水份積聚不通氣而產生的腐壞現像!吸水方面~由於多餘的水份已給排出,留在沙跟沙之間的水份就不容易流失,從而達到食蟲植物所需要的介質保水功能!最重要一點是沙粒之間的互動性令植物的根可容易地穿梭,讓根部生長更加發達,至於加上少量泥炭土的原因是為了令沙粒和沙粒之間加強拉力和吸引力,穩定盆中的介質定位,令根可以有一個力點抓緊,在安定的環境下打好生長的基礎! 關鍵的問題和精髓的一點在於為何介質表面全用沙粒呢? 之前也討論過那種可怕的小害蟲,就算你可以經常地更換介質,但原用以往的介質比例,如~(泥炭土+珍珠石~1:1),結果問題還是會不停地出現,治標不治本,加一層沙在表面就是令其密度加強,就算是用澆水的方法下,也不會造成洞穴,令昆蟲找不到任何缺口進入居住及繁殖,(因家中常出現這類昆蟲,用了這個新的介質比例後,眼見那些小害蟲到處找也找到入口時,我發現真的很成功) 再舉一個例子~豬籠草種子苗換介質時的實驗給大家參考 (盆二)新食蟲介質比例 最後結論是新比例介質是有其可取性,於多方面嘗試和分析後也有其優勝之處,不得不提的是第一次混合這兩種介質時,感覺和原生地的土壤有89%相似,令我更有信心繼續發掘其可行性,在未來的日子中,我還會嘗試其他的新方法,希望令各位在食蟲種植的道路上行走時更加平坦! [UploadFile=new20sand_1218815759.jpg] 代代相傳的食蟲路線 = (先自我學習~再用心分享) 食蟲路! 香港的食蟲朋友~不論有料/冇料也會受到尊重∼所以大家要加油!
-- 作者: playerst
我不是香港的朋友
-- 作者: nbatp
[quote][b]下面引用由[u]playerst[/u]在 [i]2008/08/16 00:05am[/i] 發表的內容:[/b]
-- 作者: anfree 請問樓主貼圖的豬苗叫什麼?
-- 作者: 小拖拖 顶! 谢谢 如此精细的分析 与分享
-- 作者: freud123hk 沙子我沒有試過, 可能的純沙比較硬, 要加一些東西配方 沙子有一大問題, 是生了清苔, 沙子便會硬了比較難打理. 我也用沙子種植兔仔試試看, 看有什麼效果,
-- 作者: Ghostrider 不一定要用沙子 看你能拿到什麼就用什麼 只要是透氣性高吸水性差又不容易崩解的介質都適用 像是碎石子 蛇木屑 細碎樹皮 椰纖塊之類的都適合種植豬籠草 珍珠石質地太輕非常不適合使用 泥炭土基本上也不是主要的成分 最終是要達到排水迅速 方便固定植株 介質適合長期使用同時維持適當溼度為目標
-- 作者: 碎葉關山
沙子用久之後會有一些莫明奇妙的粉塵凝在沙子跟沙子間 這樣就會便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