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舊話題, 不過剛好看到, 來說明一下 台灣地區的蓋斑鬥魚被分成那幾個型, 出處是: 詹見平, 吳世霖, 陳瓊如. 1992. 台灣地區蓋斑鬥魚生態及復育評估研究. 台中縣山城生態環境維護協會. 但是更早的有關台灣蓋斑鬥魚的研究是1991年曾晴賢等人的著作. 該報告是把他分成: 南港型: 體色較黯淡, 雌魚體色接近褐色. (台灣北部) 三義型: 體色鮮豔, 無論雌雄魚都非常鮮紅, 雄魚尾鰭上下葉常呈不等長. (三義一帶) 食水嵙溪型: 外型與南港型接近, 體色較南港型鮮豔而比三義型略暗. (食水嵙溪流域) 中南半島型: 體色帶灰綠色, 背鰭及腹鰭之藍灰帶較其他各型大而色濃, 而且帶有墨綠色斑.
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說"中南半島型應產於中南半島北部, 筆者無意間於水族館中找到", 可是他在嘉義跟台南又有紀錄野外採集地, 這部分互相矛盾卻沒說明.
另外, 各位在玩味這些不同的地區型的同時, 卻也有人去作什麼"放生復育", 這實在是有趣矛盾到了極點
會產生不同的地區型, 表示有點差異, 這部分, 基因的小差異應該是佔了大多數, 換句話說表示有一點的基因分化, 雖然不具什麼分類上的意義, 但是當大家玩味這樣的差異時, 卻又到處亂放, 把這些基因庫全部打成一壇爛泥, 大家基因又都一樣了~~~
不要想說同一個物種有什麼關係, 反正都是台灣原生的... 基因不是用肉眼看的
雖然是一點小差異, 但是透過基因研究, 有可能看出他們的演化路徑或親緣關係等等, 但是這樣亂稿的結果, 就是台灣都不用搞島內的族群研究, 因為已經被人為打亂了... 不只是蓋斑鬥魚, 水草, 螢火蟲...都是一樣的亂七八糟. 連學術界不少大老也這樣惡搞.
野生的歸野生, 養太多, 送人或拿去三杯彩兔, 就不要打亂野外的基因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