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英國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引領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The British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反對工業化機器製品的風潮,力主「手工」與創作者的價值,隨後啟發了日本由柳宗悅(1889-1961)發起的「民藝運動」,主張製陶人一手包辦所有製程的自主性,呈現個人的作品風格。
這兩個運動將藝術價值與經濟倫理鏈結起來,成為支持現代陶藝的重要理論基礎。
尤其是日本的民藝運動,由於承傳了千利修在茶道中實踐的器物美學,中堅份子如伯納.李奇(英國人 Bernard H. Leach,1887-1979)、濱田庄司( Shoji Hamada,1894-1978)、富本憲吉、河井寬次郎( 1890-1966 )皆為製陶人,在1920年代即被認定以「陶藝家」的身分;也因為與茶道發展 滷K切關聯,日本的現代陶藝有著精神性特徵,以及寬廣而多元的創作表現。在他們的推動之下,日本民藝運動的思潮,反過來影響了戰後多數的英語系國家。
1943年,劉瑋仁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麻坡( Malaysia, Johor, Muar )。中學畢業後進入南洋美專 (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主修油畫,選修水墨畫及篆刻。在新加坡政府於維多利亞紀念堂 ( Victoria Hall ) 舉辦的一場日本民藝展中,首次接觸陶藝。年輕的劉瑋仁深受吸引 A隨後即積極尋求學習陶藝的機會。1969年,前往英國倫敦近郊的西沙利藝術與設計學院(West Surrey College of Art & Design)習陶,該學院以陶瓷及織品聞名。
當時的英國陶藝教育,受到伯納.李奇「工作室陶藝」( studio pottery ),以及他的著作--被製陶人奉為聖經的Potter's Book(1955)--影響,重視陶藝工作者的全人養成;日本民藝「用即是美」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重視工藝與生活的結合的觀念,也深深影響年輕的陶藝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