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
訪客
:
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 我想當一個好人(公益活動討論/義賣)
塔內植物園
→
[ 善良 ]
→ 複製文章
主題: 善狼散步-第一站[王貫英紀念圖書館]
複製文章
-=-=-=-=-=> 第五站我們要搭車到市立療養院,看一為盲醫蘇建銘先生.蘇先生對逆境的承受與轉變,幾乎已成了許多"逆境商數"AQ的文章主角了. --- 文章取自健康雜誌53期 盲醫師蘇建銘的故事-發現黑暗之光 一位因意外失明的年輕醫師,如何找回自己可走的路,而能繼續熱情擁抱生命﹖ 康健雜誌53期 作者/林芝安 「卡、卡、卡,」走廊一端傳來柺杖敲打地面的聲音,雖然鐵門還沒打開,聽聲音就知道,今天的主角來了。 一般人眼中的醫師通常神色匆忙,經常在診間被病人及家屬圍繞著想多問一些病情,好不威風。然而卻有位精神科醫師,病人必須事先與他預約看診,時間一到,他俐落地拿起柺杖,敲著地板,沿著走廊獨自進入診療室看診。 這位很特別的醫師,蘇建銘,是台灣唯一具有公務員資格的盲醫師,目前任職於台北市立療養院。 「蘇醫師好!蘇醫師好!」因為蘇建銘看不見,醫護人員及病友們見到他時,會很主動很大聲地喊他,這種打招呼的方式令人感覺特別熱情。 意外奪走雙眼 蘇建銘並不是先天視障。14年前,他26歲,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也已經考取醫師執照和高考資格,正值意氣風發的生命階段。沒想到一場意外,奪走他的雙眼,導致全盲。 「我記得那是一條寬只有10公尺的路,一台小型堆高機停在路旁,夾著有6公尺高的鋼板,我剛好經過,就這麼準,鋼板突然掉下來,直接擊中我的眼睛,一瞬間,只覺得怎麼天色暗掉了,想張開眼睛看到底怎麼回事,卻張不開,」蘇建銘語氣平順地回憶,當時他不知道眼球已經破碎,摸著流出來的粘稠液體,他知道那是血,卻不覺得痛。 禍不單行,蘇建銘緊急開刀住院期間,還引發腦膜炎,中樞神經受到感染,腦壓很高,意識不清,情況危急。 「幸好那時控制得當,否則現在我的腦子不會這麼清楚,」中等身材,說起話來力道十足的蘇建銘笑著說。 經過眼科、整形外科總共八小時動刀,蘇建銘坦承當時自己只知道眼睛受傷很嚴重,卻沒想過從此看不到了。 開完刀醒過來他的第一個動作是,在眼睛前面揮手,如果有黑影感覺,表示還有希望,可是他沒看到黑影。旁邊的人趕忙安慰他,說紗布包這麼厚,當然看不見。 接下來好幾個月,蘇建銘接受各方醫療建議,試過各種另類療法,仍然無效。 「要接受這結果需要一些時間,」說話時經常略為仰頭,彷彿看著遠方的蘇建銘坦承,就像從戴眼罩改成墨鏡,意義很不一樣。戴眼罩表示仍在治療中,還有變化的可能,戴墨鏡象徵治療結束,「剛開始我不想戴墨鏡。」 注意到死亡這件事 蘇建銘只花了幾個月,就接受全盲這個事實,但「接受跟能夠因此繼續過日子不太一樣,」需要更長的時間調整心態。 這其中,有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當他結束住院治療準備回家休養,他父親的朋友來接他,在車上,正巧播放阿彌陀佛誦經音樂,他一聽到,心立刻沉了下來。 「以前我對這種音樂的認知是出殯、送葬繞棺木時放的,不知道阿彌陀佛有很深遠的意義與內涵,那一刻,我聯想到死亡,」蘇建銘語調平緩。 當時他仍然習慣以視覺思考,腦中浮起「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句話。他想,是不是以後都看不到了?將來死的時候,也沒辦法再起身看看天邊的雲彩。 在黑暗的世界裡,蘇建銘開始從人生的終點,死亡,來思索事情。 「我從來沒有想要自殺,我注意到死亡的存在,意思是,假設出現奇蹟,我的眼睛好了,可是總有一天我還是得死啊,如果用生命結束這個點來看待一些事情,那麼我到底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沒有白過?」 一場意外帶給蘇建銘兩種心情,比較負面的部份是,他必須從零開始,重新學習生活基本能力。但同時,意外卻像是漫長旅途中的涼亭,可稍微佇足喘氣。 「難得有這個機會,檢視自己的生活,」蘇建銘認為這場意外,讓他有機會回頭整理過去20幾年到底怎麼過的?也花很多時間探索,人生什麼最重要?未來又該如何走才值得? 有好幾年,蘇建銘沉浸在非常高理想化的哲學層次,他大量涉獵宗教、哲學書籍,甚至計劃與一些看得見的朋友,組一個團體,共同推展心靈提升的工作。對當時的他而言,如何重建生活能力不那麼急切,重要的是心靈提升。 這條路遠比蘇建銘想像得要困難,當旁人陸續告訴他行不通時,他才逐漸發現,原來真正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學習怎麼過生活 蘇建銘從小書唸得好,又是長子,很受疼愛,生活上許多事都是家人打理妥當。等自己想到外面有番作為卻行不通時才發現,原來生活有很實際的層面。從前自己習慣依賴家人,很多事視為理所當然。 「失明或後天殘障者,會放大過去的優缺點,卻也是改變自己的良機,」蘇建銘不改精神科醫師本色,剖析自己,他開始有意識地檢視過去惡習。 譬如東西掉了,很自然手一伸,等著別人撿給他,以前如此,失明後更想當然爾,想打電話,也是等著別人遞話筒給他。「現在我更加警惕自己,意外給了我扭轉惡習的機會,」蘇建銘開朗笑著。 為了可以獨立生活,蘇建銘終於認清現實,願意去重建院學習如何走路、接受定向訓練(辨別東西南北方位)、如何打理生活起居。 好比他學做飯,聽到水啵啵啵的聲音,就知道水滾了,可以把菜丟下去煮。或者用電鍋,開關跳起來就表示可以吃了。 重新學習日常生活能力對他並不難,除了走路。尤其在台灣,無障礙空間設施很不理想,他剛開始練習走路時,經常走錯路、撞到頭或搞亂方向。 有一次他坐錯公車,下車時來到不熟悉的地方,還有一次搭公車時問乘客,結果別人講錯害他下錯站。 慣於理性分析的蘇建銘說,有兩種心情可以選擇,一個是很生氣,對方怎麼講錯了。可是當想起今天外出搭公車,目的是為了練習拿手杖走路,類似經驗以後還會發生,今天只是先碰到,經歷幾次以後就可以走得更好時,心情很自然振奮起來。 遇到挫折,蘇建銘會回頭找原初的目標,只要當下的挫折有助於通往目標方向,就一笑置之。他認為賦予挫折不同的意義,面對挫折的能力也會跟著提升。 「如果太依賴外界配合,一旦環境變化就不快樂,」蘇建銘以前習慣設定環境條件,譬如要有冷氣吹、眼睛要看得見才會快樂。一場意外讓他恍悟,唯有拿掉各種設定條件,才是真正的快樂,「我從絕望中找希望的能力也增加了。」 就像早期他一心想組團體推廣心靈提升工作,現在他知道,在每個挫敗中仍能有正向的情緒和行為,就是很好的心靈提升練習,單有觀念卻沒有自我經驗,「心靈提升就只是口號,宣傳品而已,」蘇建銘自我反省。 為自己鋪路 逐漸熟悉生活技能後,還有更現實的問題,工作。蘇建銘當時沒選擇一般視障者的路,當按摩師。 「我從沒想過可以回來當醫生,雖然家裡沒有給我經濟壓力,我對於學按摩也缺乏興趣,眼前真是視茫茫啊,」蘇建銘直截了當說。 其實他早具有醫師及高考資格,當年他出院回家後,就接到人事行政局通知分發,然而當醫院知道他的狀況,認為不太適合,就以「無故不報到」,試圖取消他的資格。 「這個理由不太好吧,」蘇建銘解釋,雖然十多年前台灣社會對於盲人接受度不高,公務員也有基本視力的限制。可是他已經通過考試,如果不分發,就是違法。 憑幾分道理,他決定訴願。 「我記得當時考試院長是一位偉人的後代,孔德成先生,我往上訴願幾次,後來他認為有道理,不能因此取消我的資格,同意分發,」蘇建銘回憶。 可是,同意分發不代表有醫院願意接受他,怎麼辦? 蘇建銘再度發揮從絕望中找希望的鬥志,他擬妥第二條路,走特殊教育。 他的爸媽弟妹都是師範畢業,從事教育工作,師長們也鼓勵他往特教發展,將來可從事盲人教育。蘇建銘買了一堆書打算自修,離隔年考試只剩下三、四個月,時間緊迫。 「現在回想,如果能拉大自己的格局訂目標,無形中會有助緣出現,」蘇建銘認為自己很幸運。 因為當他正苦於不知如何看書時,有一天在公車上聽到有人喊他,原來是鄰居。他很主動提及自己的計劃,這位鄰居恰好認識師大研究生,一拉線,幾個同學竟主動要幫他上課。蘇建銘錄了30多捲錄音帶,邊聽邊記在腦中,隔年一舉考上台灣師大與高雄師大特教研究所。 差不多同時,高雄一家醫院願意接受他,讓他在婦產科作醫療諮詢。 沒多久,台北市立療養院找他面談,「他有部份限制,我相信一定也有他的潛力,應該讓他發揮出來,」市療院長胡維恆說。 就這樣,蘇建銘來到以精神醫學為主的市療,一待就是五年多,他住在醫院宿舍,可說以院為家了。 永遠戴墨鏡的精神科醫師 成為一名真正的精神科醫師,蘇建銘也曾百轉千迴。當初連他的學長學妹都不認為他足以勝任,因為有三個問題有待克服。 如果精神患者要打人,來得及跑嗎?缺乏視覺,在治療診斷評估上會不會發生錯誤?即使這兩個問題可以解決,有病人願意讓他看嗎? 曾有位後天失明的美國精神科醫師Hartman David來台灣演講,提到有些人擔心精神科醫師眼睛看不到,會不會被病人打的疑慮。 「今天病人為什麼要打你,一定是他感覺受到威脅,所以防衛自己,他看到你是盲人,會有威脅感嗎?」蘇建銘牢牢記住這番話,他後來的經驗也印證如此。 他一開始在急性病房工作,之後待復健病房,都沒有碰過病人打人事件。反而病人主動過來攙扶他,「精神患者不認為我有能力加害他們,他們覺得我看不見,很可憐。」 第一個疑慮解決了,接著是如何突破診斷評估的限制。 他從最能被接受的諮商會談當起點,有另一位醫師與他搭配,負責開藥,慢慢從個別治療進而團體治療,成效不錯,又加入家族治療,累積相當的臨床經驗後,也看門診。現在他能開藥下處方,需要觀察病人表情的部份就問護士。 由於採取團隊治療模式,部份限制得以克服,「許多人給我很多幫助,像胡院長、楊連謙醫師和陳大申醫師,」蘇建銘以感激口吻說。 他從個別治療下手,與許多病人建立長期良好的信任關係,擔心沒人找他看病的第三個疑慮自然消除。 有些病人喜歡找他看診,因為他不會給人壓力,甚至像是看到希望。還有個病人說,別的醫師眼睛瞪著她,根本講不出話來,看到永遠戴墨鏡的蘇建銘專注聆聽,可以很放心說出內心的問題。 「蘇醫師很有耐性,即使超過會談時間他還是讓我滔滔不絕,靜靜地在旁邊傾聽,等我把情緒平緩下來,」一位病患描述。 他也經常利用假日,義務幫人做心理治療,如果對方堅持付費,「蘇醫師就建議我把錢捐給慈善機構,」病患陳小姐說。 失去視覺反而讓他的聽覺更敏銳。 採訪蘇建銘時,我只要一轉頭或站起來,他都知道。「我們以為沒有視覺就什麼也沒了,其實不是,只要專注聽對方聲音或語調,自然會知道,」當下,蘇建銘要我閉著眼睛體會,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 雖然蘇建銘看不見繽紛世界,他的生活卻很多元豐富。 除了醫療工作,他撥出部份心力投入後天失明團體的教育工作。他當志工,協助重症病患、臨終者及家屬的關懷服務。他參加宗教讚頌的合唱團,因為「唱歌不需要視力」。他雖然獨身,卻也關心學童教育。 以前他總是過分謹慎行事,這些年他體會到,人生很多事是不定的,如果都要有十足把握才去做,各方因緣條件說不定變了。 「生命非常寶貴,沒有太多事情是路等在那裡的,經常是走一步,路出現一點,再往前走一步,路又出現一點,」蘇建銘認為,在嘗試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就回頭找生命的大目標,目標愈堅定,對挫折會有更不同的看法,慢慢地,路自己會轉彎,柳暗花明。 -=-=-=-=-=>
© 中文版權所有:
塔內植物園
繁體版權所有:
摩尼網
程式版權所有:
雷傲科技
程式翻譯:
auron
版本:
L
eo
B
BS
X Build041101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塔內植物園
立場無關